昆明主题公园差异化战略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3-15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 2.1 战略理论 | 第15-17页 |
| 2.1.1 企业战略与差异化战略 | 第15-16页 |
| 2.1.2 战略分析工具 | 第16-17页 |
| 2.2 主题公园概述 | 第17-23页 |
| 2.2.1 主题公园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20页 |
| 2.2.2 主题公园类型划分 | 第20-21页 |
| 2.2.3 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 3 昆明主题公园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33页 |
| 3.1 主题公园在中国 | 第23-24页 |
| 3.2 昆明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 3.3 昆明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 3.3.1 忽视产业链的延伸 | 第26-27页 |
| 3.3.2 主题雷同,题材重复 | 第27页 |
| 3.3.3 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 第27-28页 |
| 3.3.4 建设缺乏科学化的论证 | 第28页 |
| 3.3.5 缺少精细化的管理 | 第28-29页 |
| 3.4 影响昆明主题公园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 3.4.1 外部因素 | 第29-30页 |
| 3.4.2 内部因素 | 第30-33页 |
| 4 昆明主题公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33-41页 |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33-35页 |
| 4.1.1 政治法律因素 | 第33页 |
| 4.1.2 经济因素 | 第33-34页 |
| 4.1.3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4页 |
| 4.1.4 科学技术因素 | 第34-35页 |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第35-37页 |
| 4.2.1 进入者分析 | 第35页 |
| 4.2.2 竞争者分析 | 第35-36页 |
| 4.2.3 替代品分析 | 第36页 |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第36页 |
| 4.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第36-37页 |
| 4.3 昆明主题公园的内在动力分析 | 第37-38页 |
| 4.3.1 支撑旅游业发展 | 第37页 |
| 4.3.2 文化的传播与沟通 | 第37页 |
| 4.3.3 促进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 4.4 昆明主题公园的SWOT分析 | 第38-41页 |
| 4.4.1 优势分析 | 第38-39页 |
| 4.4.2 劣势分析 | 第39页 |
| 4.4.3 机遇分析 | 第39-40页 |
| 4.4.4 威胁分析 | 第40-41页 |
| 5 昆明主题公园差异化战略的构建 | 第41-47页 |
| 5.1 昆明主题公园差异化战略构建的必要性和思路 | 第41-42页 |
| 5.1.1 昆明主题公园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 | 第41页 |
| 5.1.2 构建差异化战略的基本思路 | 第41-42页 |
| 5.2 昆明主题公园差异化战略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 第42-47页 |
| 5.2.1 差异化战略的目标 | 第42-43页 |
| 5.2.2 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内容 | 第43-47页 |
| 6 昆明主题公园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第47-51页 |
| 6.1 提高创新能力 | 第47页 |
| 6.2 建立人才体系 | 第47-48页 |
| 6.3 完善组织结构 | 第48-49页 |
| 6.4 实施管理控制 | 第49页 |
| 6.5 建立激励机制 | 第49-5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7.1 结论 | 第51页 |
| 7.2 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