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第10-17页 |
1.2.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西南区域研究 | 第10-13页 |
1.2.2 西南茶马古道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人类学关于区域社会与物的流动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1.3 岷江上游的区域背景 | 第17-21页 |
1.3.1 岷江上游的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1.3.2“沟”内的世界 | 第18-19页 |
1.3.3 松茂古道 | 第19-21页 |
第2章 穿越岷江上游的西路边茶 | 第21-41页 |
2.1 岷江上游茶马贸易的演变历史 | 第21-24页 |
2.2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的茶马贸易 | 第24-29页 |
2.2.1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的茶商 | 第24-28页 |
2.2.2 民国时期岷江上游茶叶贸易的管理 | 第28-29页 |
2.3 茶马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 第29-39页 |
2.3.1 灌县:川西第一关 | 第29-31页 |
2.3.2 松州:藏区门户 | 第31-32页 |
2.3.3 杂谷脑:西路“小成都” | 第32-33页 |
2.3.4 沿线:三脑九坪十八关 | 第33-39页 |
2.4 背茶包:一项从副业到正业的生计方式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背茶筑网:岷江背夫背茶包与社会关系网的构建 | 第41-63页 |
3.1 走出深沟:背夫们社会关系的探索与延伸 | 第41-50页 |
3.1.1 从寨子到乡上:背茶包艰难历程的开始 | 第42-46页 |
3.1.2 从沟里的世界到灌县的“世面” | 第46-48页 |
3.1.3 作为一项事业的背茶包 | 第48-50页 |
3.2 社会关系的汇集与扩张:作为网结的茶店子 | 第50-54页 |
3.2.1 茶店子的多族群汇集与社会关系的扩张 | 第50-52页 |
3.2.2 身份的转换:从过客到落脚茶店子的背夫 | 第52-54页 |
3.3 社会关系的稳固与发展:背夫与茶商们的利益纷争与依赖 | 第54-62页 |
3.3.1 艰辛的背夫与奢靡的茶商 | 第54-58页 |
3.3.2 社会关系的维持与巩固:茶商对背夫的控制与管理 | 第58-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古道风云:不值钱的茶包与值钱的社会关系 | 第63-73页 |
4.1 日渐式微的国家行政权力与背茶包的兴盛 | 第63-67页 |
4.1.1 拉夫:被当做免费劳动力的背夫 | 第64-65页 |
4.1.2 团长开的茶店子:弱政府时期军阀势力的渗入 | 第65-66页 |
4.1.3 茶包里的大烟:地方势力与政府禁烟运动的抗争 | 第66-67页 |
4.2 地方势力交互作用下的背茶包 | 第67-71页 |
4.2.1 地方乡绅在背茶包中的利益竞争 | 第67-69页 |
4.2.2 土匪与背茶包 | 第69-71页 |
4.3 马夫与背夫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答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