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探究--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选题价值 | 第13-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美育理论及高校美育实践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美育的特点和功能 | 第16-19页 |
一、美育的基本特点 | 第16-18页 |
二、美育的功能和作用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当代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 | 第19-25页 |
一、对美育认识不到位 | 第20-22页 |
二、美育课程设置缺乏体系 | 第22-23页 |
三、美育教学、评价单一 | 第23页 |
四、美育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 第23-24页 |
五、美育资源挖掘整合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5-37页 |
第一节 高校美育实践的必要性 | 第25-32页 |
一、社会现实呼唤美育 | 第25-27页 |
二、现代教育呼唤美育 | 第27-29页 |
三、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四、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的可行性 | 第32-37页 |
一、国家美育政策引领和指导 | 第32-34页 |
二、地方美育资源丰富多样 | 第34-35页 |
三、高校教育资源的强力支撑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玉溪师范学院的美育实践 | 第37-60页 |
第一节 屡创佳绩的玉溪师院传习馆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以传习馆为支撑的美育课程建设 | 第39-46页 |
一、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 第39-41页 |
二、美育活动课程建设 | 第41-43页 |
三、校园审美文化建设 | 第43-46页 |
第三节 美育实践特性的彰显 | 第46-52页 |
一、引进来的美育实践 | 第46-49页 |
二、走出去的美育实践 | 第49-52页 |
第四节 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美育实践的特点 | 第52-60页 |
一、艺术气息浓郁的美育“场”建设 | 第52-54页 |
二、以审美实践为主的美育教学 | 第54-56页 |
三、突出本土化特色的美育实践 | 第56-57页 |
四、人性化的美育评价体系 | 第57-59页 |
五、多样化的美育教育形式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问题探讨 | 第60-75页 |
第一节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反思 | 第60-66页 |
一、美育“场”建设 | 第60-61页 |
二、强化美育实践 | 第61-62页 |
三、准确把握美育特性 | 第62-63页 |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 第63-64页 |
五、挖掘整合本土美育资源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多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践问题展望 | 第66-75页 |
一、美育实践需要遵循美育原则 | 第67-70页 |
二、美育实践的创新方向 | 第70-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