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去噪识别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心电信号自动分析技术 | 第11页 |
1.3 心电信号去噪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心电信号波形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数据来源 | 第14-18页 |
2.1 心电图基本知识 | 第14-16页 |
2.1.1 心电信号产生机理 | 第14页 |
2.1.2 心电信号特征 | 第14-15页 |
2.1.3 心电图各波段意义和参数 | 第15-16页 |
2.2 实验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小波变换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3.1 小波分析 | 第18页 |
3.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18-19页 |
3.3 离散小波变换 | 第19页 |
3.4 多分辨率分析 | 第19-21页 |
3.5 Mallat算法 | 第21-22页 |
3.6 平稳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24-42页 |
4.1 心电信号噪声干扰分析 | 第24-25页 |
4.2 阈值法的原理 | 第25页 |
4.3 噪声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4.4 阈值的选取 | 第26-27页 |
4.5 提出新阈值函数 | 第27-30页 |
4.5.1 软硬阈值函数 | 第28-29页 |
4.5.2 新阈值函数 | 第29-30页 |
4.6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 | 第30-33页 |
4.7 频率分析及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3-36页 |
4.7.1 基线漂移的去除 | 第33-34页 |
4.7.2 工频干扰的去除 | 第34-35页 |
4.7.3 肌电干扰的去除 | 第35页 |
4.7.4 两种干扰噪声的去除 | 第35-36页 |
4.8 去噪效果评估标准 | 第36页 |
4.9 新阈值函数去噪步骤 | 第36-37页 |
4.10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4.10.1 基线漂移的滤除 | 第37页 |
4.10.2 工频干扰的滤除 | 第37-38页 |
4.10.3 肌电干扰的滤除 | 第38-39页 |
4.10.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波形检测 | 第42-62页 |
5.1 李氏指数 | 第43页 |
5.2 李氏指数与小波系数模极大值的关系 | 第43-44页 |
5.3 小波变换提取信号奇异点的原理 | 第44-45页 |
5.4 小波基的选取 | 第45-46页 |
5.5 二次样条小波变换原理 | 第46页 |
5.6 构造双正交样条小波滤波器组 | 第46-48页 |
5.7 QRS波群的检测 | 第48-61页 |
5.7.1 R波的检测 | 第49页 |
5.7.2 R波检测步骤 | 第49-51页 |
5.7.3 R波误检和漏检机制 | 第51-52页 |
5.7.4 R波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5.7.5 Q波和S波的检测 | 第53-54页 |
5.7.6 Q波和S波检测步骤 | 第54页 |
5.7.7 Q波和S波误检和漏检机制 | 第54-55页 |
5.7.8 Q波和S波检测结果 | 第55-57页 |
5.7.9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的检测 | 第57页 |
5.7.10 QRS波群的起点和终点检测步骤 | 第57-58页 |
5.7.11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误检和漏检机制 | 第58页 |
5.7.12 QRS波群的起点和终点检测结果 | 第58-6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