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9页 |
第一节 一维纳米材料研究最新进展概述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一维纳米材料光/电转换应用 | 第12-18页 |
1.2.1 光电探测器 | 第12-14页 |
1.2.2 纳米线传感器 | 第14-16页 |
1.2.3 纳米线太阳电池 | 第16-17页 |
1.2.4 一维纳米材料超级电容器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一维纳米材料电/光转换应用 | 第18-19页 |
1.3.1 纳米线激光器 | 第18页 |
1.3.2 纳米线发光二极管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一维材料的其他输运性质 | 第19-23页 |
1.4.1 Majorana费米子的发现 | 第19-21页 |
1.4.2 金属纳米线中的超导近邻效应 | 第21-23页 |
1.4.3 纳米成像 | 第23页 |
第五节 新材料与柔性光伏器件 | 第23-37页 |
1.5.1 量子点太阳电池 | 第24-29页 |
1.5.2 钙钛矿太阳电池 | 第29-37页 |
第六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理论研究基础 | 第39-53页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2.1.1 样品制备 | 第39-41页 |
2.1.2 样品表征 | 第41页 |
2.1.3 单片纳米带器件的制作 | 第41-43页 |
2.1.4 光导研究 | 第43页 |
第二节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43-53页 |
2.2.1 多电子体系的薛定愕方程 | 第43页 |
2.2.2 绝热近似 | 第43-44页 |
2.2.3 Hartree-Fock近似 | 第44-45页 |
2.2.4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45-48页 |
2.2.5 自治计算 | 第48-50页 |
2.2.6 平面波形式的Kohn-Sham方程 | 第50-51页 |
2.2.7 计算软件简介及计算参数讨论 | 第51-52页 |
2.2.8 计算参数收敛性测试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硒化锌、硒化镉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 | 第53-6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3页 |
第二节ZnSe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学特性 | 第53-59页 |
3.2.1 ZnSe纳米带的制备 | 第53-54页 |
3.2.2 ZnSe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54-59页 |
第三节CdSe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学特性 | 第59-62页 |
3.3.1 样品制备 | 第59页 |
3.3.2 CdSe纳米带的结构分析 | 第59-61页 |
3.3.3 样品光致发光分析 | 第61页 |
3.3.4 生长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Er~(3+)掺杂CdS纳米带的多波段探测器研究 | 第63-7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63-64页 |
第二节 Er~(3+)掺杂CdS纳米带的多波段探测器的制作 | 第64页 |
第三节 Er~(3+)掺杂CdS纳米带的结构表征 | 第64-67页 |
第四节 Er~(3+)掺杂CdS纳米带的多波段探测器的光电特性 | 第67-76页 |
4.4.1 CdS纳米带多波段探测器的I-V特性 | 第67页 |
4.4.2 CdS纳米薄带多色探测器光谱特性 | 第67-75页 |
4.4.3 结论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静压下CdSe的结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特性研究 | 第76-11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6页 |
第二节 计算条件及模型 | 第76-77页 |
第三节 CdSe的B3、B4、B1、B2相的结构性质及高压结构相变研究 | 第77-89页 |
5.3.1 不同相的平衡结构参数 | 第77-79页 |
5.3.2 不同相之间的相转变压强 | 第79-83页 |
5.3.3 CdSe的B3、B4、B1、B2弹性系数及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83-84页 |
5.3.4 各向同性多晶体的模量与单晶体的弹性常数关系 | 第84-89页 |
第四节 B3、B4、B1、B2四种构型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研究 | 第89-115页 |
5.4.1 零压下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 | 第89-94页 |
5.4.2 CdSe不同相的电子结构比较研究 | 第94-97页 |
5.4.3 CdSe不同相高压下的电子结构 | 第97-102页 |
5.4.4 CdSe不同相高压下的光学性质 | 第102-103页 |
5.4.5 外压对B3相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5.4.6 外压对B4相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5.4.7 外压对B1相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4.8 结论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博士期间成果清单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