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缩略语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4页 |
·肿瘤血管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RGD多肽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2页 |
·课题提出(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阿霉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 第24-4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阿霉素与PLGA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7页 |
·阿霉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阿霉素与PLGA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30-34页 |
·阿霉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c(RGD)fk介导的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47-7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仪器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5页 |
·c(RGD)fk-PEG-胆固醇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第49-51页 |
·双载药LNP的制备 | 第51-52页 |
·c(RGD)fk-LNP的制备 | 第52页 |
·LNP和c(RGD)fk-LNP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52-5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c(RGD)fk-PEG-胆固醇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58页 |
·LNP的双载药研究 | 第58-60页 |
·c(RGD)fk-LNP的药物的含量测定 | 第60页 |
·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及形态 | 第60-62页 |
·X射线衍射实验(XRD) | 第62-63页 |
·荧光LNP的制备及观察 | 第63页 |
·小角度X射线散射研究(SAXS) | 第63-65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5-66页 |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66-68页 |
·载药纳米粒的稳定性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载药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71-8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71-72页 |
·材料 | 第71页 |
·仪器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细胞毒性考察 | 第72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内蓄积 | 第72-7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3-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空白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 | 第74-75页 |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考察 | 第75-76页 |
·双载药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76-78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内蓄积 | 第78-81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c(RGD)fk介导的载药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84-9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84-85页 |
·材料 | 第84页 |
·仪器 | 第84页 |
·实验动物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8页 |
·荷S180肉瘤小鼠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5-87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在荷S180肉瘤小鼠内的组织分布 | 第8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生物样品中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8-91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91-95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评价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c(RGD)fk介导双载药核壳型脂质纳米粒的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 第97-11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97-98页 |
·材料 | 第97页 |
·仪器 | 第97页 |
·实验动物 | 第97-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双氢青蒿素对新生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98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对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 | 第98-99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对B16黑色素肺转移瘤的抑制作用 | 第99-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2页 |
·核壳型脂质纳米粒对新生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00-102页 |
·荷瘤小鼠的体重变化 | 第102-104页 |
·肿瘤的生长抑制 | 第104-108页 |
·免疫组化研究 | 第108-111页 |
·心脏毒性的考察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3-118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13-116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综述 | 第130-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