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干酪乳杆菌对斑马鱼抵御气单胞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缩略词表第18-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40页
    1 气单胞菌第20-29页
        1.1 引言第20-23页
        1.2 气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第23-29页
            1.2.1 表面多糖第23-26页
            1.2.2 外毒素和其他包外酶第26-28页
            1.2.3 分泌系统第28页
            1.2.4 粘附素第28-29页
            1.2.5 运动性和鞭毛第29页
    2 益生菌第29-38页
        2.1 益生菌的定义第30-31页
        2.2 益生菌的筛选第31页
        2.3 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的种类第31-33页
        2.4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方式第33-34页
            2.4.1 水体或者饲料添加第33页
            2.4.2 单一或混合使用第33页
            2.4.3 使用剂量第33-34页
        2.5 益生菌的作用方式第34-37页
            2.5.1 竞争排斥第35页
            2.5.2 拮抗能力第35页
            2.5.3 增强免疫反应第35页
            2.5.4 提高水质第35-36页
            2.5.5 营养和消化酶的贡献第36-37页
        2.6 益生菌表面结构与益生机制第37-38页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8-40页
第二章 气单胞菌感染机制的研究第40-90页
    1 引言第40-41页
    2 实验材料第41-44页
        2.1 实验动物第41页
        2.2 实验菌株第41-42页
        2.3 实验试剂第42-43页
        2.4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第43-44页
        2.5 引物合成和核算序列测序第44页
        2.6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4页
    3 实验方法第44-64页
        3.1 无菌斑马鱼的培养第44-45页
            3.1.1 无菌斑马鱼的制备方法第44-45页
            3.1.2 无菌斑马鱼的无菌检测第45页
        3.2 2009-2014年中国华南地区鱼类出血病的普查第45-46页
            3.2.1 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第45页
            3.2.2 病原菌系统发育树分析第45-46页
        3.3 气单胞菌毒力的评价第46页
            3.3.1 浸浴攻毒模型对气单胞菌毒力大小的评价第46页
            3.3.2 腹腔注射攻毒模型对气单胞菌毒力大小的评价第46页
        3.4 气单胞菌毒力大小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及蛋白酶活性的关系第46-47页
            3.4.1 生物膜形成能力第46-47页
            3.4.2 溶血能力的测定第47页
            3.4.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第47页
        3.5 维氏气单胞菌Hm091转座子突变文库的构建及无毒突变株的筛选第47-51页
            3.5.1 转座子突变文库的构建第47-51页
            3.5.2 转座子突变文库----无毒突变株的筛选第51页
        3.6 基因敲除实验第51-58页
            3.6.1 敲除质粒pRE112/目的基因的构建第51-58页
            3.6.2 A.veronii Hm091基因敲除株的攻毒验证第58页
            3.6.3 A.hydrophila NJ-1基因敲除株的注射攻毒验证第58页
        3.7 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联合感染实验第58-59页
        3.8 组织切片观察气单胞菌感染后对斑马鱼肠道损伤的影响第59页
        3.9 气单胞菌在斑马鱼中的定位第59-60页
        3.10 2016年中国华南地区气单胞菌联合感染造成鱼类出血病爆发的调查第60页
        3.11 菌群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斑马鱼的影响第60-64页
            3.11.1 喹乙醇添加处理第60页
            3.11.2 菌群转接及维氏气单胞菌攻毒第60-61页
            3.11.3 肠道菌群中气单胞菌的数量分析第61页
            3.11.4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第61-64页
        3.12 气单胞菌属基于气溶素(aerolysin)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4页
        3.13 气单胞菌属及弧菌属基于RtxA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64页
        3.14 数据分析第64页
    4 结果第64-87页
        4.1 2009-2014年中国华南地区鱼类出血病爆发情况第64-68页
            4.1.1 病原菌的时间分布情况第64-66页
            4.1.2 病原菌在鱼类中的分布情况第66页
            4.1.3 病原菌的地域分布情况第66-68页
        4.2 维氏气单胞菌及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大小的评价及毒力特性第68-72页
            4.2.1 维氏气单胞菌及嗜水气单胞菌在无菌斑马鱼浸浴感染模型中的毒力大小第68-70页
            4.2.2 毒力大小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以及蛋白酶活性的关系第70-71页
            4.2.3 维氏气单胞菌及嗜水气单胞菌在腹腔注射攻毒模型中的毒力大小第71-72页
        4.3 维氏气单胞菌Hm091转座子突变文库筛选结果第72-73页
        4.4 维氏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鉴定第73-74页
        4.5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鉴定第74-75页
        4.6 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联合感染作用第75-76页
        4.7 维氏气单胞菌诱导斑马鱼肠道损伤第76-78页
        4.8 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在斑马鱼中的定位第78-79页
        4.9 流行病调查进一步确认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是鱼类出血病爆发的主要原因第79-80页
        4.10 气溶素在气单胞菌各个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发育关系第80-81页
        4.11 RtxA在气单胞菌属及弧菌属的分布情况第81-82页
        4.12 肠道菌群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82-87页
            4.12.1 喹乙醇处理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第82-86页
            4.12.2 肠道菌群中气单胞菌属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86-87页
    5 讨论第87-89页
    6 小结第89-90页
第三章 益生菌对斑马鱼抗病性及促生长作用的研究第90-113页
    1 引言第90-91页
    2 实验材料第91-93页
        2.1 实验动物第91-92页
        2.2 实验菌株第92页
        2.3 实验试剂第92页
        2.4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第92-93页
        2.5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93页
    3 实验设计第93-98页
        3.1 益生菌抗病性能的评价第93页
            3.1.1 乳酸菌的培养与准备第93页
            3.1.2 斑马鱼的预处理及攻毒第93页
        3.2 益生菌促生长性能的评价第93-95页
            3.2.1 乳酸菌的培养与准备第94页
            3.2.2 斑马鱼处理第94-95页
        3.3 乳酸菌促生长机制的探究第95-98页
            3.3.1 乳酸菌的培养与准备第95页
            3.3.2 乳酸菌添加处理斑马鱼第95页
            3.3.3 样品采集第95-96页
            3.3.4 总RNA的提取第96页
            3.3.5 总RNA样品检测第96页
            3.3.6 文库构建第96-97页
            3.3.7 上机测序第97页
            3.3.8 数据分析第97-98页
        3.4 数据分析第98页
    4 结果第98-111页
        4.1 不同乳酸菌对斑马鱼抵抗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98页
        4.2 乳酸菌促生长性能预试验结果第98-100页
            4.2.1 乳酸菌添加后在水体中的变化趋势第99页
            4.2.2 促生长乳酸菌菌株的筛选结果第99-100页
        4.3 乳酸菌对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00-101页
        4.4 乳酸菌处理后对斑马鱼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第101-111页
            4.4.1 测序质量评估第101-103页
            4.4.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103页
            4.4.3 显著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103-107页
            4.4.4 差异表达基因KGGE通路富集第107-111页
    5 讨论第111-112页
    6 小结第112-113页
第四章 干酪乳杆菌BL23提高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第113-138页
    1 引言第113-114页
    2 实验材料第114-116页
        2.1 实验动物第114页
        2.2 实验菌株及细胞第114页
        2.3 实验试剂第114-115页
        2.4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第115-116页
        2.5 引物合成和核算序列测序第116页
        2.6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16页
    3 实验方法第116-125页
        3.1 动物实验第116-123页
            3.1.1 乳酸菌BL23的浓度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第116-119页
            3.1.2 菌群转接实验第119-120页
            3.1.3 乳酸菌BL23死菌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的影响第120-121页
            3.1.4 乳酸菌BL23多糖蛋白复合物的提取及分析第121-123页
            3.1.5 乳酸菌BL23多糖蛋白复合物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123页
        3.2 细胞实验第123-125页
            3.2.1 斑马鱼肝脏细胞(ZFL)系的培养第123页
            3.2.2 ZFL细胞的处理第123-124页
            3.2.3 ZFL细胞样品的收集、处理以及基因表达分析第124-125页
        3.3 数据分析第125页
    4 结果第125-134页
        4.1 乳酸菌浓度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125-126页
        4.2 BL23提高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方式第126-129页
            4.2.1 BL23对斑马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第126-128页
            4.2.2 BL23细菌本身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128页
            4.2.3 BL23对斑马鱼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第128-129页
        4.3 BL23的细胞活性对斑马鱼抵抗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第129-131页
        4.4 BL23细胞提取物EPSP的结构分析第131-132页
        4.5 EPSP提高斑马鱼对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第132-133页
        4.6 EPSP对斑马鱼肝脏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第133-134页
    5 讨论第134-137页
    6 小结第137-138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第138-139页
    1 结论第138页
    2 创新点第138页
    3 研究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9页
个人简介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儿茶酸影响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铁源对机体铁代谢的影响及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