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路径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路径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17页 |
五、概念说明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虚拟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18-33页 |
第一节 从社区到虚拟社区 | 第18-23页 |
一、社区 | 第18-20页 |
(一) 社区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二) 社区的功能 | 第19-20页 |
二、虚拟社区 | 第20-23页 |
(一) 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 | 第20-21页 |
(二) 虚拟社区的分类和功能 | 第21-22页 |
(三) 虚拟社区对传统社区概念的扬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虚拟社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3-33页 |
一、我国虚拟社区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一) 旧社区的陨落与新社区的诞生 | 第26页 |
(二) 区域社区和垂直社区拥有更多发展机会 | 第26-27页 |
二、虚拟社区的发展趋势 | 第27-33页 |
(一) 虚拟社区社交网络化(SNS化)趋势 | 第27-28页 |
(二) 虚拟社区门户化、媒体化趋势 | 第28-30页 |
(三) 虚拟社区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虚拟社区发展中的危机 | 第33-54页 |
第一节 发展模式之争 | 第33-38页 |
一、以精英模式起步 | 第33-35页 |
二、精英道路和大众道路之争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内容为王的隐忧 | 第38-46页 |
一、自发性写手难以得到保证 | 第38-43页 |
二、审核缺位下讨论内容的风险性 | 第43-46页 |
(一) 低质量、无内容的帖子和回复的存在,影响虚拟社区内容整体质量 | 第43-45页 |
(二) 违规内容给虚拟社区生存带来威胁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商业入侵的恶果 | 第46-54页 |
一、广告泛滥导致社区环境恶化 | 第47-48页 |
二、利益催生"网络枪手"危害社区公信力 | 第48-54页 |
(一) 捏造事实,欺骗网民 | 第51页 |
(二) 违背民意,影响舆论 | 第51-52页 |
(三) 发布失实信息,损害虚拟社区信誉 | 第52页 |
(四) 严重失实信息危害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虚拟社区应对危机的对策 | 第54-68页 |
第一节 在开放的前提下平衡"名气"和"人气" | 第54-58页 |
一、坚持开放性是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54-56页 |
二、根据不同的经营目标选择恰当的策略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改进管理的同时发展"关系"性应用 | 第58-64页 |
一、设立奖惩机制,改进社区管理 | 第58-60页 |
(一) 建立发帖、回帖奖励制度 | 第58-59页 |
(二) 组织虚拟社区活动,用活动调动社区原创动力 | 第59-60页 |
(三) 招募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士参与审核,把握审核的"度" | 第60页 |
二、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与‘内容’互补" | 第60-64页 |
(一) 丰富"关系"性应用,使虚拟社区向真正的社区发展 | 第61-62页 |
(二) 发扬固有优势,"内容"与"关系"相互补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在承担社会责任下探索新的商业互动模式 | 第64-68页 |
一、探索新的商业互动模式 | 第64-66页 |
(一) 针对中小商家建立广告、经营专区 | 第64-65页 |
(二) 与大型商家展开全面合作 | 第65-66页 |
二、抓准媒体定位,承担社会责任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