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政绩观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3页
第一章 地方政府政绩观和公信力概述第13-19页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第13-14页
 二、政绩观的概念第14页
 三、公信力的相关概念第14-16页
 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特征第16-19页
  (一)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第16页
  (二)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特征第16-19页
第二章 地方政府政绩观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影响分析第19-26页
 一、科学政绩观指导与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第19-22页
  (一) 地方政府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19-20页
  (二) 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地区性灾害和公共危机第20-21页
  (三) 地方政府内部不断涌现一批忠于职守的好干部第21页
  (四) 地方政府殷切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第21-22页
 二、错误政绩观影响与地方政府公信力损害第22-26页
  (一) 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权力异化、腐败等现象第22页
  (二)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及真实性受到公众质疑第22-23页
  (三) 地方政府与其他利益主体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第23-24页
  (四) 地方政府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凸显第24-26页
第三章 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观扭曲与公信力受损的原因分析第26-39页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第26-28页
 二、体制原因第28-32页
  (一) 压力型体制的影响第28页
  (二) 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28-30页
  (三) 行政体制自身弊端产生的影响第30-31页
  (四) 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第31-32页
 三、利益主体博弈的影响第32-34页
  (一)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第32页
  (二) 地方政府自身内部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2-33页
  (三) 地方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3页
  (四) 地方政府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利益博弈第33-34页
 四、社会原因第34-36页
  (一) 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第34-35页
  (二) 公民整体政治素质水平不高第35-36页
  (三) 大众传媒误导的结果第36页
 五、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自身的原因第36-39页
  (一)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整体行政能力一般第36-37页
  (二)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第37-39页
第四章 科学政绩观的树立和公信力提升的具体途径第39-54页
 一、确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第39-40页
  (一) 树立科学政绩观是关键第39-40页
  (二)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第40页
  (三) 淡化领导干部的权力意识第40页
 二、创建科学、合理、公正的行政体制第40-44页
  (一) 改革当前行政体制第40-41页
  (二) 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第41-42页
  (三) 加大行政透明度第42-43页
  (四) 创建行政信息交流和咨询平台第43-44页
 三、保障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和监督渠道的畅通第44-46页
  (一) 落实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第44-45页
  (二) 保障司法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第45页
  (三)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作用第45-46页
 四、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第46-47页
  (一) 进一步促进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第46页
  (二) 进一步改进当前干部任用和选拔标准第46-47页
 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第47-49页
  (一) 协调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第47-48页
  (二) 协调好地方政府与其自身内部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第48页
  (三) 协调好地方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48-49页
  (四) 协调好地方政府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第49页
 六、创建良好的行政环境第49-51页
  (一) 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第49-50页
  (二) 提高公民整体政治素质第50页
  (三) 规范大众传媒的运作第50-51页
 七、提升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第51-54页
  (一) 加强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能力建设第51-52页
  (二) 提升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平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下一篇:网络参与视阈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