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依据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资源型城市 | 第20页 |
2.1.2 生态承载力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24-33页 |
3.1 生态足迹法的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3.1.1 生态足迹法的概念 | 第24页 |
3.1.2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 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 第25-27页 |
3.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5页 |
3.2.2 生态足迹模型的指标测算 | 第25-27页 |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评价 | 第27-33页 |
3.3.1 研究区概况 | 第27页 |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 | 第27-31页 |
3.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33-46页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 第33-34页 |
4.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3页 |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成 | 第33-34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34页 |
4.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4.2.1 系统动力学和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关系 | 第34-35页 |
4.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分析 | 第35页 |
4.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界定 | 第35-36页 |
4.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6-46页 |
4.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36-38页 |
4.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子系统流图分析 | 第38-42页 |
4.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提升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4.3.4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表达式 | 第44-46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动力学的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5.1 鸡西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初始化 | 第46-47页 |
5.1.1 鸡西市资源概况 | 第46页 |
5.1.2 数据说明 | 第46-47页 |
5.2 模拟模式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 政策调控与分析 | 第48-52页 |
5.3.1 自然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 第48-49页 |
5.3.2 重视煤炭产业的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 第49页 |
5.3.3 重视产业转型和科技环保的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 第49-50页 |
5.3.4 模拟方案的综合分析 | 第50-52页 |
5.4 鸡西市生态承载力提升对策 | 第52-56页 |
5.4.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转型 | 第52-53页 |
5.4.2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 第53-54页 |
5.4.3 合理利用开发,实现资源可持续 | 第54页 |
5.4.4 加强人才培养,减轻就业压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