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地方 | 第14页 |
2.1.2 地方性 | 第14-15页 |
2.1.3 地方感 | 第15页 |
2.1.4 环境行为与环境友好行为 | 第15页 |
2.1.5 行为意向 | 第15-16页 |
2.2 影响地方感形成的因素 | 第16-18页 |
2.2.1 社会人口特征 | 第16页 |
2.2.2 地方特性 | 第16页 |
2.2.3 物理环境因素 | 第16页 |
2.2.4 社会环境因素 | 第16-18页 |
2.3 地方感的构成 | 第18-19页 |
2.3.1 地方依恋 | 第18-19页 |
2.3.2 地方认同 | 第19页 |
2.3.3 地方依赖 | 第19页 |
2.3.4 社会关系 | 第19页 |
2.4 地方感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19-24页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36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4-31页 |
3.1.1 假设模型 | 第24-25页 |
3.1.2 研究变量及其预处理 | 第25-31页 |
3.1.3 理论假设 | 第31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31-34页 |
3.2.1 地方感 | 第31-32页 |
3.2.2 环境友好行为意向 | 第32页 |
3.2.3 环境行动知识 | 第32-33页 |
3.2.4 环境态度 | 第33页 |
3.2.5 环境敏度感、反应效能感与后果意识 | 第33-34页 |
3.3 抽样方法 | 第34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6-56页 |
4.1 调查样本概况 | 第36-37页 |
4.2 居民的地方感及其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4.2.1 居民的地方感 | 第37-38页 |
4.2.2 基于地方感的城市居民分类及其特征 | 第38-41页 |
4.2.3 小结 | 第41页 |
4.3 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意向分析 | 第41-43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4.3.2 小结 | 第43页 |
4.4 环境心理因子 | 第43-46页 |
4.4.1 环境知识 | 第43-44页 |
4.4.2 环境态度 | 第44页 |
4.4.3 环境敏度感 | 第44-45页 |
4.4.4 反应效能感 | 第45-46页 |
4.4.5 后果意识 | 第46页 |
4.4.6 小结 | 第46页 |
4.5 地方感强度不同的城市居民在环境友好行为上的差异 | 第46-48页 |
4.5.1 在环境友好行为上的差异 | 第46-48页 |
4.5.2 小结 | 第48页 |
4.6 层级回归分析: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产生假设模型检验 | 第48-56页 |
4.6.1 模型设定 | 第48-50页 |
4.6.2 情境变量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 | 第50页 |
4.6.3 基础变量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4 强化变量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 | 第51页 |
4.6.5 强化变量的调节作用 | 第51-52页 |
4.6.6 假设验证 | 第52-53页 |
4.6.7 模型修正 | 第53-54页 |
4.6.8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 第56-60页 |
5.1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5.2 对策与建议 | 第58-59页 |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