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建设市场空间与进入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综述 | 第18-27页 |
2.1“一带一路”基本概况 | 第18-22页 |
2.1.1 战略背景 | 第18-20页 |
2.1.2 提出与定位 | 第20-22页 |
2.1.3 涵盖范围及沿线国家 | 第22页 |
2.2 建设现状 | 第22-24页 |
2.2.1 项目情况 | 第23-24页 |
2.2.2 配套设施及保障 | 第24页 |
2.3 重大战略意义 | 第24-26页 |
2.3.1 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及地区间合作 | 第24-25页 |
2.3.2 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和带动产业升级 | 第25页 |
2.3.3 开拓国际化新局面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工程市场空间 | 第27-43页 |
3.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建立 | 第27页 |
3.2 Standard Scores模型 | 第27-35页 |
3.2.1 初始数据标准化 | 第27-30页 |
3.2.2 指标权重 | 第30-31页 |
3.2.3 指标评价得分计算 | 第31-3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3.3.1 总体基础设施分析 | 第35-37页 |
3.3.2 分项基础设施分析 | 第37-39页 |
3.4 沿线国家建设工程市场空间细分 | 第39-42页 |
3.4.1 金牛类型市场 | 第41页 |
3.4.2 瘦狗类型市场 | 第41页 |
3.4.3 明星类型市场 | 第41-42页 |
3.4.4 幼童类型市场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入模式 | 第43-51页 |
4.1 市场进入模式概念 | 第43-44页 |
4.2“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主体及关系 | 第44-45页 |
4.3 基于战略钟模型的沿线市场进入模式 | 第45-50页 |
4.3.1 牺牲型低价低值模式 | 第46-47页 |
4.3.2 节约型低价均值模式 | 第47页 |
4.3.3 双向型混合模式 | 第47-48页 |
4.3.4 改进型差异化模式 | 第48页 |
4.3.5 投资型集中差异化模式 | 第48-49页 |
4.3.6 失败型高价撇脂模式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典型目标市场空间与进入模式 | 第51-60页 |
5.1 柬埔寨市场 | 第51-52页 |
5.2 马来西亚市场 | 第52-53页 |
5.3 巴基斯坦市场 | 第53-54页 |
5.4 新加坡市场 | 第54-56页 |
5.5 波兰市场 | 第56-57页 |
5.6 印度市场 | 第57-5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