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场强的成都市经济发展差异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17-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2.1.2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0页 |
2.1.3 城镇体系特征 | 第20-21页 |
2.2 数据预处理 | 第21-26页 |
2.2.1 数据收集 | 第21-22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22-26页 |
第3章 成都市城镇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第26-39页 |
3.1 成都市空间结构分析 | 第26-31页 |
3.1.1 城镇分布密度特征 | 第26页 |
3.1.2 城镇土地规模特征 | 第26-28页 |
3.1.3 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 | 第28-31页 |
3.2 成都市乡镇空间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近邻点距离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城镇空间总体布局与信息提取 | 第32-34页 |
3.3 成都市城镇空间关联分析 | 第34-39页 |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 | 第34-35页 |
3.3.2 成都市城镇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3.3.3 城镇空间关联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成都市空间场强作用分析 | 第39-55页 |
4.1 评价原理 | 第39页 |
4.2 城镇结节性 | 第39-49页 |
4.2.1 城镇结节性指数测度 | 第44-47页 |
4.2.2 城镇结节性测度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3 城镇可达性评价 | 第49-55页 |
4.3.1 坡度因子 | 第49-51页 |
4.3.2 交通通达度因子 | 第51-52页 |
4.3.3 城镇可达性计算 | 第52-55页 |
第5章 成都市城镇空间场强辐射结果研究 | 第55-62页 |
5.1 K阶数据场模型 | 第55-56页 |
5.2 成都市城镇空间场强辐射结果研究 | 第56-58页 |
5.3 空间场强作用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分析 | 第58-62页 |
5.3.1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 第59-60页 |
5.3.2 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