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银纳米复合体系表面等离激元耦合增强荧光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0 引言第14-15页
    1.1 表面等离激元概述第15-26页
        1.1.1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以及表面等离激元(SPP)的基本性质第15-21页
        1.1.2 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第21-23页
        1.1.3 表面等离激元耦合体系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1.4 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展望第24-26页
    1.2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及其研究进展第26-32页
        1.2.1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的原理以及基本理论第26-31页
        1.2.2 不同形状或种类的金属纳米材料增强荧光的研究第31-32页
        1.2.3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增强荧光的研究第32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Fe_3O_4@Ag核壳结构与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的制备及表征第34-44页
    2.1 Fe_3O_4@Ag核壳结构的制备第34-36页
        2.1.1 实验原理第34-35页
        2.1.2 实验材料第35页
        2.1.3 实验步骤第35-36页
    2.2 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复合结构制备第36-37页
        2.2.1 实验步骤第36-37页
    2.3 Fe_3O_4@Ag核壳结构与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的表征第37-42页
        2.3.1 Fe_3O_4@Ag核壳结构的表征第37-40页
        2.3.2 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的表征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Fe_3O_4@Ag核壳结构与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的研究第44-62页
    3.1 Fe_3O_4@Ag核壳结构等离激元特性及其耦合的研究第44-54页
    3.2 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线复合结构等离激元特性的研究第54-61页
    3.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Fe_3O_4@Ag核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增强荧光的研究第62-77页
    4.1 Fe_3O_4@Ag核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对RB的荧光辐射增强第62-69页
        4.1.1 实验样品的制备以及仪器表征第63-64页
        4.1.2 Fe_3O_4@Ag核壳结构对RB荧光辐射的影响第64-66页
        4.1.3 Fe_3O_4@Ag核壳结构LSP耦合对RB荧光辐射的影响第66-68页
        4.1.4 介电层对Fe_3O_4@Ag核壳结构增强RB荧光的影响第68-69页
    4.2 Fe_3O_4@Ag核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对原卟啉(PpIX)的荧光辐射增强第69-75页
        4.2.1 实验样品制备以及仪器表征第70-71页
        4.2.2 Fe_3O_4@Ag核壳结构对PpIX荧光辐射的影响第71-73页
        4.2.3 Fe_3O_4@Ag核壳结构LSP耦合对PpIX荧光辐射的影响第73-74页
        4.2.4 介电层对Fe_3O_4@Ag核壳结构增强PpIX荧光的影响第74-75页
    4.3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增强荧光的研究第77-101页
    5.1 SPP和LSP局域场增强因子第77-78页
    5.2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对RB荧光辐射的增强第78-88页
        5.2.1 实验样品制备以及仪器表征第79-80页
        5.2.2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对RB荧光辐射的影响第80-83页
        5.2.3 介电层对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增强RB荧光辐射的影响第83-85页
        5.2.4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增强荧光在RB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第85-88页
    5.3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表面等离激元对原卟啉(PpIX)的荧光辐射增强第88-100页
        5.3.1 实验样品制备以及仪器表征第88-89页
        5.3.2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对PpIX荧光辐射的影响第89-94页
        5.3.3 介电层对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增强PpIX荧光辐射的影响第94-96页
        5.3.4 银纳米线-银纳米粒子复合结构增强荧光在PpIX分子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第96-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4页
    6.1 主要的研究工作第101-102页
    6.2 展望与建议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nO2结构与形貌的水热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苯甲腈和α-吡喃酮的合成及Aza-oxyallylic Cation参与的环加成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