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录片《大后方》的叙事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纪录片叙事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大后方》叙事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8页 |
1.4.1 研究理论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后方》影像叙事 | 第20-25页 |
2.1 对历史的重现 | 第20页 |
2.2 对抗战精神的重塑 | 第20-22页 |
2.3 对重点人物、重点事件的聚焦 | 第22-25页 |
2.3.1 对重点人物的聚焦 | 第22-23页 |
2.3.2 对重点事件的聚焦 | 第23-25页 |
第3章 《大后方》的叙事主线与叙事视角 | 第25-32页 |
3.1 叙事主线 | 第25页 |
3.2 叙事视角 | 第25-32页 |
3.2.1 解说的全知型视角叙事 | 第26-28页 |
3.2.2 “亲历者”的限制型视角叙事 | 第28-31页 |
3.2.3 第三方“中立方”的外视角叙事 | 第31-32页 |
第4章 《大后方》的叙事节奏与叙事结构 | 第32-42页 |
4.1 《大后方》的叙事节奏 | 第32-36页 |
4.1.1 《大后方》的内部节奏 | 第32-34页 |
4.1.2 《大后方》的外部节奏 | 第34-36页 |
4.1.3 内外节奏的和谐统一 | 第36页 |
4.2 叙事结构 | 第36-42页 |
4.2.1 围绕战争重要人物展开叙事 | 第37-39页 |
4.2.2 围绕典型事件展开叙事 | 第39-42页 |
第5章 《大后方》的叙事的影像语言 | 第42-47页 |
5.1 多样化的声音丰富了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 第42-44页 |
5.1.1 解说的声音 | 第43页 |
5.1.2 口述者的声音 | 第43-44页 |
5.1.3 音乐的渲染 | 第44页 |
5.2 语言叙事凸显艺术魅力 | 第44-46页 |
5.2.1 语言的叙事技巧 | 第45页 |
5.2.2 语言的叙事表现 | 第45-46页 |
5.3 镜头变换使叙事更生动 | 第46-47页 |
第6章 《大后方》多方位的叙事空间维度 | 第47-50页 |
6.1 文献影像史料建构的历史空间维度 | 第47-48页 |
6.2 “亲历者”建构的现实空间维度 | 第48页 |
6.3 创作者再现历史构建的情感空间维度 | 第48-50页 |
第7章 《大后方》的叙事主题和价值 | 第50-55页 |
7.1 《大后方》的叙事主题 | 第50页 |
7.1.1 宏观与微观并存 | 第50页 |
7.1.2 反思与铭记共生 | 第50页 |
7.2 《大后方》彰显的叙事价值 | 第50-53页 |
7.2.1 重新发现与探索历史过程 | 第50-51页 |
7.2.2 吸引新生年轻一代的关注 | 第51-52页 |
7.2.3 挽救濒危消失的民族记忆 | 第52页 |
7.2.4 影响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 第52-53页 |
7.3 反思战争促进理性正义感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