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一) 国外邻避问题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二) 国内邻避问题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三) 总结 | 第21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四. 论文的局限及展望 | 第22-23页 |
第2章 邻避问题与风险治理 | 第23-29页 |
一. 邻避问题的产生、涵义及实质 | 第23-24页 |
(一) "邻避"概念的产生 | 第23页 |
(二) 邻避问题的涵义 | 第23-24页 |
(三) 邻避问题的实质 | 第24页 |
二. 风险治理的涵义 | 第24-27页 |
(一) "风险"概念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 "治理"概念的内涵及特点 | 第25-26页 |
(三) 风险治理的涵义与特点 | 第26-27页 |
三. 将风险治理的理念引入邻避问题的治理 | 第27-29页 |
(一) 风险治理进入邻避问题治理的实践和理论背景 | 第27-28页 |
(二) 风险治理在邻避问题研究领域的现状 | 第28-29页 |
第3章 邻避风险治理:一种理论预设 | 第29-36页 |
一. 构建邻避风险治理框架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 第29页 |
(一) 构建邻避风险治理框架的目的 | 第29页 |
(二) 邻避风险治理的两个阶段——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 第29页 |
二. 邻避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第29-33页 |
(一) 邻避风险是一种社会稳定风险 | 第30页 |
(二)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三)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现状 | 第32页 |
(四) 邻避风险评估的主体、内容和方法 | 第32-33页 |
三. 邻避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一) 减少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 | 第33页 |
(二) 改变设施附近居民对风险的认识 | 第33页 |
(三) 对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补偿 | 第33-34页 |
四.关于邻避风险治理框架的初步构想 | 第34-36页 |
(一) 邻避风险治理框架——要素及理念 | 第34-35页 |
(二) 构建该框架的意义 | 第35-36页 |
第4章 风险治理理论在邻避冲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 第36-44页 |
一. 京沈高铁邻避事件分析 | 第36-39页 |
(一) 京沈高铁事件背景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 第36-37页 |
(二) 京沈高铁事件经过 | 第37-39页 |
(三) 基于邻避风险治理框架对京沈高铁事件作出的分析 | 第39页 |
(四) 对分析结果的质疑 | 第39页 |
二. 九江PX项目邻避事件分析 | 第39-43页 |
(一) 九江PX项目事件背景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 第39-40页 |
(二) 九江PX项目事件经过 | 第40-42页 |
(三) 基于邻避风险治理框架对九江PX项目事件作出的分析 | 第42-43页 |
(四) 对分析结果的质疑 | 第43页 |
三. 对两起案例分析结果的总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风险治理理论在邻避冲突治理中的应用 | 第44-51页 |
一. 邻避风险产生及演化机制 | 第44-46页 |
(一) 邻避心理的产生及其不确定性 | 第44页 |
(二) 由邻避心理向邻避行动演变的动力 | 第44-45页 |
(三) 邻避风险的演化机制 | 第45-46页 |
二. 风险治理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原因 | 第46-49页 |
(一) 邻避心理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风险评估的可靠性 | 第46-47页 |
(二) 邻避风险产生及演化机制的复杂性增加了风险评估的难度 | 第47-49页 |
三. 对邻避风险治理框架的反思 | 第49-50页 |
(一) 风险治理框架的构建必须基于风险的产生及演化规律 | 第49页 |
(二) 邻避风险治理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权利与责任必须明确 | 第49-50页 |
(三) 重视沟通在邻避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第50页 |
四. 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反思 | 第50-51页 |
(一) 现有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制忽视了邻避风险的特殊性 | 第50页 |
(二)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充分体现风险治理框架的要求 | 第50-51页 |
第6章 风险治理思想在邻避问题治理实践当中的正确应用 | 第51-55页 |
一. 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 | 第51-52页 |
(一) 沟通应当具有主动性 | 第51页 |
(二) 沟通方式应当多样化 | 第51-52页 |
二. 将治理风险治理视为一个长期过程 | 第52页 |
(一) 改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 第52页 |
(二) 建立长效机制以适应邻避风险治理的要求 | 第52页 |
三. 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 | 第52-53页 |
(一) 治理性质决定了邻避风险治理多方参与的特点 | 第52-53页 |
(二) 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 第53页 |
(三) 重视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 | 第53页 |
四. 明确政府在邻避风险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 第53-55页 |
(一) 治理理论对于政府的要求概述 | 第53页 |
(二) 政府应重新审视自身在邻避风险治理中的角色 | 第53-54页 |
(三) 政府应当依法、审慎使用权力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