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文章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人文主义思想 | 第11-12页 |
·人文主义景观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 第13-16页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中西比较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方案 | 第16-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西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影响 | 第21-33页 |
·中西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1-23页 |
·新经济的发展 | 第21-22页 |
·政治的新局面 | 第22页 |
·新思潮的诞生 | 第22-23页 |
·人文主义思想对中西景观的影响 | 第23-30页 |
·农业与乡村景观 | 第24-25页 |
·城市规划与理想城市 | 第25-29页 |
·对造园思想的影响 | 第29-30页 |
·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产生背景与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案例比较 | 第33-74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产生背景的比较分析 | 第33-41页 |
·自然的启蒙 | 第33-37页 |
·人性的需求 | 第37-39页 |
·理论与实践先驱 | 第39-41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产生背景的比较分析 | 第41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案例的比较分析 | 第41-70页 |
·序曲的奏响 | 第42-47页 |
·高潮的演奏 | 第47-61页 |
·徐徐落幕与余音不绝 | 第61-67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发展阶段的总体比较分析 | 第67-70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对中西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第四章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中造园手法的比较 | 第74-102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相地与择址 | 第74-76页 |
·相地择址 | 第74-75页 |
·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 第75-76页 |
·远眺与借景 | 第76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内部结构比较分析 | 第76-91页 |
·园林植物 | 第76-81页 |
·园林理水 | 第81-85页 |
·园林山石 | 第85-87页 |
·园林建筑 | 第87-90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内部结构的总体分析 | 第90-91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科技性 | 第91-99页 |
·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庭园设计与微气候 | 第91-95页 |
·魏晋文人园林——环境的改善、农业的开发与能工巧匠的创造 | 第95-98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科技性比较分析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 第102-111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同一性 | 第102-104页 |
·自发的精神 | 第102-103页 |
·适宜自发精神生长的土壤 | 第103-104页 |
·中西人文主义景观的差异性 | 第104-107页 |
·不同的园居理想 | 第104-105页 |
·与自然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审美理想 | 第106-107页 |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对现代的启示 | 第111-114页 |
·回归之路——魏晋文人园林对现代的启示 | 第111页 |
·微气候的调节——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111-112页 |
·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塑——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附录1: 图表出处 | 第114-117页 |
附录2: 中英人名对照表 | 第117-119页 |
附录3: 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代表案例平面图 | 第119-123页 |
附录4: 两晋时期主要文人园林列表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