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盾构始发与接收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端头土体加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玻璃纤维筋混凝土围护结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洞口开挖面土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5 微观角度的盾构切削过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6 始发与接收施工工艺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洞口处土体稳定性数学模型及土体加固探讨 | 第20-32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洞口处土体稳定性分析模型引述 | 第20-23页 |
2.2.1 弹性薄板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2.2.2 滑移失稳模型 | 第22-23页 |
2.3 既有端头土体加固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 第23-24页 |
2.4 无障碍始发(接收)洞口处土体稳定性数学模型 | 第24-29页 |
2.4.1 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桩体设计 | 第25页 |
2.4.2 洞口处玻璃纤维筋混凝土围护结构所受水土压力验算 | 第25-29页 |
2.5 工程验算 | 第29-30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盾构无障碍始发与接收施工力学行为 | 第32-60页 |
3.1 概述 | 第32-34页 |
3.2 无障碍始发与接收盾构推力取值 | 第34-36页 |
3.3 盾构无障碍始发施工力学行为 | 第36-48页 |
3.3.1 Flac~(3D)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3.3.2 盾构切桩过程桩体水平位移及应力变化 | 第38-39页 |
3.3.3 无障碍始发洞口处土体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3.3.4 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 第41-48页 |
3.4 盾构无障碍接收施工力学行为 | 第48-58页 |
3.4.1 Flac~(3D)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3.4.2 无障碍接收有限土压力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3.4.3 无障碍接收土仓压力对围护桩体变形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4 无障碍接收土仓压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5 盾构无障碍接收土仓压力的变化 | 第58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基于颗粒流原理的盾构切桩机理 | 第60-82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离散元颗粒流软件PFC~(3D)原理 | 第60-62页 |
4.3 盾构切刀直接切桩的颗粒流模型建立 | 第62-67页 |
4.3.1 材料宏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2 盾构无障碍接收切刀切削桩体模型 | 第63-67页 |
4.4 盾构切桩过程分析 | 第67-80页 |
4.4.1 切桩过程桩体应力变化规律 | 第67-71页 |
4.4.2 切桩过程桩体位移变化规律 | 第71-74页 |
4.4.3 切桩过程切刀切削力变化规律 | 第74-77页 |
4.4.4 切刀间距对切桩效果的影响 | 第77-80页 |
4.5 盾构无障碍始发与接收切桩机理 | 第80-81页 |
4.6 本章结论 | 第81-82页 |
第5章 盾构无障碍始发与接收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 | 第82-106页 |
5.1 概述 | 第82页 |
5.2 盾构无障碍始发与接收含义及工艺流程 | 第82-83页 |
5.3 工程背景 | 第83-87页 |
5.4 盾构无障碍始发掘进过程及现场实施 | 第87-95页 |
5.4.1 无障碍始发施工掘进过程 | 第87-89页 |
5.4.2 无障碍始发土压平衡快速建立 | 第89-92页 |
5.4.3 现场监测 | 第92页 |
5.4.4 辅助工艺 | 第92-95页 |
5.5 盾构无障碍接收掘进过程及现场实施 | 第95-102页 |
5.5.1 无障碍接收施工掘进过程 | 第95-97页 |
5.5.2 无障碍接收工程现场安全情况 | 第97-99页 |
5.5.3 现场监测 | 第99-100页 |
5.5.4 辅助工艺 | 第100-102页 |
5.6 气囊式洞口密封装置在工程应用中的设想 | 第102-105页 |
5.7 本章结论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