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鸡蛋暗斑的形成机理探索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第11-13页
引言第13页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试验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暗斑蛋简介第15-17页
        1.1.1 蛋壳暗斑表型第16页
        1.1.2 暗斑的度量第16页
        1.1.3 影响暗斑形成的因素第16-17页
        1.1.4 暗斑对蛋品质的影响第17页
    1.2 蛋壳矿化层和蛋壳膜组成第17-22页
        1.2.1 蛋壳的组成第17-18页
        1.2.2 蛋壳膜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第18-20页
        1.2.3 蛋壳矿化层的形成第20-22页
    1.3 暗斑蛋研究进展第22-24页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24-27页
        1.4.1 鸡600K基因芯片第24-26页
        1.4.2 GWAS与复杂性状第26-27页
第二章 蛋壳暗斑的基本表现规律第27-42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8-33页
        2.2.1 试验群体的选择第28页
        2.2.2 试验仪器和试验试剂第28-29页
        2.2.3 暗斑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规律第29页
        2.2.4 暗斑蛋的度量方法第29-30页
        2.2.5 影响暗斑蛋形成的可能因素第30-32页
        2.2.6 暗斑蛋形成原因的探索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2.3.1 暗斑蛋显现变化规律及部分影响因素第33-34页
        2.3.2 暗斑蛋的度量第34-37页
        2.3.3 蛋清和蛋壳膜对暗斑的影响第37-38页
        2.3.4 暗斑蛋形成的探讨第38-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暗斑对贮存和生产性能等的影响第42-51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3.2.1 试验群体和样品的选择第42-43页
        3.2.2 暗斑蛋失重、蛋品质和蛋壳膜厚度的测量第43-44页
        3.2.3 生产性状的测量和遗传参数计算第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3.3.1 暗斑蛋与正常蛋蛋品质差别第44-45页
        3.3.2 暗斑蛋与正常蛋失重比较第45-47页
        3.3.3 暗斑对生产性状的影响和遗传参数计算第47-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暗斑蛋蛋壳微观结构和蛋壳膜相关性状的研究第51-60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51-53页
        4.2.1 试验群体和样本第51-52页
        4.2.2 蛋壳微观结构的测量第52-53页
        4.2.3 蛋壳膜物理性状的测量第53页
        4.2.4 蛋壳膜氨基酸组成的测量第53页
        4.2.5 统计分析第53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3-59页
        4.3.1 暗斑组和正常组蛋壳不同矿化层厚度的差别第53-54页
        4.3.2 暗斑组和正常组蛋壳孔隙结构的差别第54-57页
        4.3.3 暗斑蛋与正常蛋蛋壳膜物理性状的差异第57页
        4.3.4 暗斑蛋与正常蛋氨基酸组成的差异第57-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暗斑性状相关基因定位第60-72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60-64页
        5.2.1 试验群体和样本收集第60-61页
        5.2.2 试验仪器和试剂第61-62页
        5.2.3 基因分型和质量控制第62-63页
        5.2.4 关联分析和群体验证第63-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71页
        5.3.1 数据质量第64-66页
        5.3.2 白来航群体中暗斑相关基因与染色体区域第66-70页
        5.3.3 暗斑显著相关SNP位点在节粮矮小蛋鸡中的验证结果第70-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第72-75页
    6.1 蛋壳暗斑形成的机理讨论第72-73页
        6.1.1 蛋壳蛋壳形成的假说第72页
        6.1.2 分析与讨论第72-73页
    6.2 主要结论第73-74页
    6.3 创新点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2页
个人简介第82-84页
附录第84-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鉴定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
下一篇:云南粮食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