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脱硫后新型烟囱防腐涂料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燃煤电站湿法脱硫后烟气的特点 | 第10页 |
| ·燃煤电站脱硫后烟囱防腐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 ·常规烟囱防腐材料 | 第11-16页 |
| ·聚脲 | 第11-12页 |
| ·玻璃鳞片胶泥 | 第12-13页 |
| ·钛钢 | 第13页 |
| ·玻璃钢 | 第13-14页 |
| ·耐硫酸腐蚀露点钢 | 第14-15页 |
| ·泡沫玻璃砖 | 第15-16页 |
| ·聚氨酯涂料 | 第16-19页 |
| ·聚氨酯材料发展简史 | 第16-17页 |
| ·聚氨酯树脂涂料分类 | 第17-19页 |
|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涂料方法 | 第19-21页 |
| ·硅烷偶联剂简介 | 第21-22页 |
| ·有机涂层的防腐机制及涂层的失效 | 第22-24页 |
| ·有机涂层的防腐机制 | 第22-23页 |
| ·涂层的失效与涂层下金属的腐蚀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物质的制备 | 第28-38页 |
| ·烟囱冷凝酸液的分析与模拟 | 第28-30页 |
| ·离子色谱的优点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29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 ·冷凝酸液成分测定及配制 | 第29-30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的合成和表征 | 第30-34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简介 | 第30-32页 |
| ·未经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32-33页 |
| ·未经改性聚氨酯的表征 | 第33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33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的表征 | 第33-34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的合成和表征 | 第34-36页 |
| ·有机硅低聚物的合成 | 第34页 |
| ·有机硅低聚物的表征 | 第34-35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 第35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的表征 | 第35-36页 |
| ·涂层的制备 | 第36-37页 |
| ·钢片的磨抛 | 第36-37页 |
| ·聚氨酯的涂覆及固化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耐酸实验 | 第38-41页 |
| ·耐酸实验原理及装置 | 第38页 |
| ·耐酸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实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实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Machu 实验 | 第41-44页 |
| ·Machu 实验原理 | 第41页 |
| ·Machu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实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41-42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实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6章 耐温性能分析 | 第44-47页 |
| ·热重分析简介 | 第44-45页 |
| ·TG 热分析装置结构 | 第44页 |
| ·TG 法测定原理 | 第44页 |
| ·TG 曲线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 ·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热失重分析 | 第45页 |
| ·有机硅低聚物改性聚氨酯热失重分析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详细摘要 | 第54-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