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汽车舒适性概述 | 第11-12页 |
1.4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2-1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脊椎生物力学及国内外脊椎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2.1 脊椎结构 | 第16-18页 |
2.1.1 脊椎运动节段前部 | 第17页 |
2.1.2 脊椎运动节段后部 | 第17-18页 |
2.2 脊椎生物力学 | 第18-21页 |
2.2.1 椎体的生物力学 | 第18-19页 |
2.2.2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19-20页 |
2.2.3 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脊椎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2.3.1 腰椎有限元模型的研究发展 | 第21-23页 |
2.3.2 椎间盘有限元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3.3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CT扫描和Mimics、ANSYS的三维实体建模 | 第28-40页 |
3.1 CT扫描技术和Mimics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3.1.1 CT扫描技术简介 | 第28页 |
3.1.2 Mimics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3.2 ANSYS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3.3 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3.4 椎间盘、骶髂关节软骨及耻骨联合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5 韧带的建立 | 第35-37页 |
3.6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37-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40-66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40-41页 |
4.2 T12-L1节段模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1-48页 |
4.2.1 垂直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2 前俯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2-44页 |
4.2.3 后仰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4.2.4 侧弯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6-48页 |
4.3 L4-L5节段模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8-55页 |
4.3.1 垂直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2 前俯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3 后仰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4.3.4 侧弯坐姿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4.4 骨盆模型静态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4.5 各节段在不同载荷作用下静态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4.6 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57-64页 |
4.6.1 垂直坐姿下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57-60页 |
4.6.2 前俯坐姿下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60-61页 |
4.6.3 后仰坐姿下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4.6.4 侧弯坐姿下人体脊椎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汽车座椅约束下人体脊椎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66-74页 |
5.1 脊椎动态特性对椎间盘材料属性的敏感度分析 | 第66-70页 |
5.1.1 脊椎动态特性对髓核泊松比的敏感度分析 | 第66-70页 |
5.1.2 脊椎动态特性对纤维环弹性模量的敏感度分析 | 第70页 |
5.2 座椅约束条件下人体脊椎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70-72页 |
5.3 座椅约束下脊椎谐响应分析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