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1.1 选题来源及立论依据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与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4 存在问题 | 第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1.6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22-23页 |
1.7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1.7.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3页 |
1.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1.8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川渝滇黔地质背景 | 第25-37页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25页 |
2.2 构造背景 | 第25-28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8-31页 |
2.4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1-34页 |
2.4.1 年代与岩石地层 | 第31-32页 |
2.4.2 上二叠统煤层与标志层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 第37-59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37-41页 |
3.1.1 峨眉山玄武岩和基性凝灰岩 | 第37页 |
3.1.2 岩石组成 | 第37-41页 |
3.2 沉积构造 | 第41-42页 |
3.2.1 层理构造 | 第41-42页 |
3.2.2 层面构造 | 第42页 |
3.3 上二叠统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 第42-53页 |
3.3.1 陆相沉积 | 第43-47页 |
3.3.2 海陆过渡相沉积 | 第47-51页 |
3.3.3 海相沉积 | 第51-53页 |
3.4 成煤环境下的聚煤特征 | 第53-56页 |
3.4.1 残积平原成煤 | 第53-54页 |
3.4.2 河流沉积成煤 | 第54页 |
3.4.3 三角洲平原成煤 | 第54-56页 |
3.4.4 海湾(泻湖)-潮坪成煤 | 第56页 |
3.4.5 碳酸盐潮坪成煤 | 第56页 |
3.5 小结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分析 | 第59-117页 |
4.1 层序地层学简介及其意义 | 第59-60页 |
4.1.1 层序地层学简介 | 第59页 |
4.1.2 区域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意义 | 第59-60页 |
4.1.3 层序级别划分依据及成因解释 | 第60页 |
4.2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 | 第60-67页 |
4.2.1 研究区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 | 第61-62页 |
4.2.2 三级初始海泛面的识别 | 第62-63页 |
4.2.3 三级最大海泛面的识别 | 第63-64页 |
4.2.4 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64-67页 |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 第67-97页 |
4.3.1 典型剖面的沉积与层序地层特征 | 第67-84页 |
4.3.2 典型断面层序地层格架 | 第84-97页 |
4.4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 第97-108页 |
4.4.1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发育特征 | 第97-104页 |
4.4.2 层序格架下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 | 第104-108页 |
4.5 小结 | 第108-117页 |
第五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 | 第117-137页 |
5.1 岩相古地理作图原理及方法 | 第117-118页 |
5.2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 | 第118-135页 |
5.2.1 三级层序 1 | 第118-122页 |
5.2.2 三级层序 2 | 第122-125页 |
5.2.3 三级层序 3 | 第125-135页 |
5.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演化 | 第135-136页 |
5.4 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六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聚煤规律分析 | 第137-145页 |
6.1 古构造与层序-古地理背景下的聚煤特征 | 第137-139页 |
6.1.1 层序 1 聚煤特征 | 第137页 |
6.1.2 层序 2 聚煤特征 | 第137-138页 |
6.1.3 层序 3 聚煤特征 | 第138-139页 |
6.2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 第139-144页 |
6.2.1 古构造条件 | 第139页 |
6.2.2 层序-古地理 | 第139-144页 |
6.2.3 古植物和古气候 | 第144页 |
6.3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七章 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模式探讨 | 第145-153页 |
7.1 黔北-川南隆起以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 第145-146页 |
7.2 黔北-川南隆起以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 第146-147页 |
7.3 小结 | 第147-153页 |
第八章 主要认识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3-155页 |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