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现代仿生学及仿生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1.2 现代仿生设计学及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1.3 现代建筑仿生综述 | 第14-16页 |
1.1.4 研究中西方建筑仿生的意义 | 第16-17页 |
1.1.4.1 现代建筑仿生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16-17页 |
1.1.4.2 中西方建筑仿生差异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2.1 整体论结合还原论的方法 | 第17-18页 |
1.2.2 类推法 | 第18-19页 |
1.2.3 系统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西方建筑仿生的综合研究 | 第20-34页 |
2.1 西方建筑仿生的现状与近现代发展--一个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的到来 | 第20-24页 |
2.1.1 从一个典型建筑案例看当今西方建筑仿生的现状 | 第20-22页 |
2.1.2 西方建筑仿生的近现代发展 | 第22-24页 |
2.2 西方建筑仿生特质与关系类型 | 第24-31页 |
2.2.1 西方建筑仿生的若干特质 | 第24-27页 |
2.2.1.1 严格建立在经典和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仿生模式 | 第24-25页 |
2.2.1.2 完全依托于高技术和计算机知识更新的仿生动力 | 第25-26页 |
2.2.1.3 科幻和乌托邦式的仿生城市梦想(变成建筑的城市) | 第26-27页 |
2.2.2 当代西方建筑仿生关系类型 | 第27-31页 |
2.2.2.1 象征意义仿生 | 第27-29页 |
2.2.2.2 功能仿生--静态模拟与动态模拟 | 第29-30页 |
2.2.2.3 非主观性仿生 | 第30-31页 |
2.3 西方仿生建筑的未来展望--加大建筑仿生与自然和生物科学的对话力度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综合研究 | 第34-54页 |
3.1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理论支持 | 第34-36页 |
3.1.1 《河图》、《洛书》与《易经》 | 第34-35页 |
3.1.2 《老子》思想及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35页 |
3.1.3 风水理论 | 第35-36页 |
3.1.4 小结 | 第36页 |
3.2 中国古代城市仿生综述--规划仿生学的“取象比类”文化透视 | 第36-40页 |
3.2.1 古城规划中的宇宙意象 | 第37-38页 |
3.2.2 古城规划中的动物仿生意象 | 第38-39页 |
3.2.3 古城规划中的吉祥物品意象 | 第39-40页 |
3.2.4 小结 | 第40页 |
3.3 典型的城市仿生案例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暗含三个太极图形的老天津的城市布局 | 第40-42页 |
3.3.2 十三座异曲同工的卧牛城--以古邢台城仿生为例 | 第42-44页 |
3.4 中国古代村镇仿生综述 | 第44-48页 |
3.4.1 古村镇规划仿生中更多的山水环境因素 | 第45页 |
3.4.2 古村镇仿生中更多的风水理论指导与图腾神话色彩 | 第45-46页 |
3.4.3 古村镇仿生中环境设计的野性思维 | 第46-47页 |
3.4.4 古村镇仿生的人文关怀 | 第47页 |
3.4.5 小结 | 第47-48页 |
3.5 典型的村镇仿生案例分析--以皖南传统村镇为例 | 第48-52页 |
3.5.1 古徽州牛形村(宏村)--卧牛于田,山水相融 | 第49-51页 |
3.5.2 古徽州船形村(西递村)--山墙仿船 水之西递 | 第51-52页 |
3.6 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理论的继承与活用--建设有灵魂的城市和乡村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差异与比较研究 | 第54-62页 |
4.1 孕育在摇篮中的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差别 | 第54-57页 |
4.1.1 从象形文字到图腾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的“仿生”文化(“取象比类”)--中西方建筑仿生的先天差距 | 第54-56页 |
4.1.1.1 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 | 第54-55页 |
4.1.1.2 图腾文化及其象征意义 | 第55页 |
4.1.1.3 建筑仿生规划概念的扩展--“取象比类” | 第55-56页 |
4.1.2 从宇宙万物(广义仿生)到生物界(狭义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对象的差异 | 第56页 |
4.1.3 从群体系统的仿生到单体个别的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切入点的差别 | 第56-57页 |
4.1.4 “因地制宜,借景式仿生”与“自成体系,闭合式仿生”--中西方建筑仿生的系统形成模式上的差别 | 第57页 |
4.2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比较 | 第57-62页 |
4.2.1 中西方建筑仿生各自依托的科学思想比较--还原论与整体论 | 第57-58页 |
4.2.2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哲学基础比较--从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谈起 | 第58-59页 |
4.2.3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伦理道德观比较 | 第59-62页 |
4.2.3.1 西方早期基督教环境伦理道德观与现代的四种环境伦理道德观 | 第59-61页 |
4.2.3.2 中国古代朴素的环境伦理道德观与其蕴含的第五种环境伦理道德观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东西方建筑仿生的融合与未来发展 | 第62-68页 |
5.1 国内建筑界的困惑、趋势与东西方建筑仿生的融合 | 第62-63页 |
5.2 东西方思想融合背景下的建筑仿生--来自日本最终点(Ω)设计方案的启示 | 第63-68页 |
5.2.1 方案背景与最终点含义 | 第64-65页 |
5.2.2 西方哲学观与世界的连通性 | 第65-66页 |
5.2.3 东方的空间设计与城市建筑的永续 | 第66-68页 |
结语 世界建筑仿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东西方仿生理论的融合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 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