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光伏并网系统暂态特性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光伏并网系统暂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第2章 三相光伏系统模型 | 第13-24页 |
2.1 光伏电池模型 | 第13-15页 |
2.2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建模 | 第15-18页 |
2.2.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2.2.2 经典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 | 第16-17页 |
2.2.3 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17-18页 |
2.3 Boost电路的工况分析 | 第18-21页 |
2.4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 | 第24-31页 |
3.1 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 第24-26页 |
3.1.1 电压电流双闭环并网控制 | 第24-25页 |
3.1.2 无差拍并网控制策略 | 第25-26页 |
3.2 光伏设备的仿真 | 第26-30页 |
3.2.1 单级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仿真 | 第26-28页 |
3.2.2 两级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仿真 | 第28-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暂态特性 | 第31-44页 |
4.1 光强对光伏系统影响 | 第31-35页 |
4.1.1 光照强度突变时单级光伏系统的特性 | 第31-33页 |
4.1.2 光强突变时两级式光伏系统的特性 | 第33-35页 |
4.2 光伏系统在电网扰动下的特性 | 第35-43页 |
4.2.1 电网扰动时单级式光伏系统的特性 | 第35-39页 |
4.2.1.1 电网电压下降时的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1.2 电网电压暂升时的特性 | 第37-39页 |
4.2.2 电网扰动时两级式光伏系统的特性 | 第39-43页 |
4.2.2.1 电网电压下降时的特性 | 第39-41页 |
4.2.2.2 电网电压暂升时的特性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三相光伏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 | 第44-54页 |
5.1 并网规范对光伏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的要求 | 第44-47页 |
5.1.1 国外对光伏系统并网的要求 | 第44-46页 |
5.1.2 国内对光伏系统并网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 第46-47页 |
5.2 实现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控制策略 | 第47-50页 |
5.2.1 常用实现LVRT的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5.2.2 基于无差拍算法实现LVRT的控制策略 | 第48-50页 |
5.3 使用无差拍控制策略实现LVRT的算例 | 第50-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第54-62页 |
6.1 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的保护配置 | 第55-56页 |
6.2 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保护与电网保护的配合 | 第56-57页 |
6.3 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线路保护整定 | 第57-61页 |
6.3.1 过电流保护 | 第57-59页 |
6.3.2 相间距离保护 | 第59-60页 |
6.3.3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7-68页 |
发表论文 | 第67页 |
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