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山东电网直流多馈入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山东电网直流多馈入系统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直流多馈入输电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直流多馈入系统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的不利于影响 | 第11页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山东直流多馈入混联电网等值建模 | 第13-33页 |
2.1 山东直流多馈入混联电网等值建模总体思路 | 第13-14页 |
2.2 山东直流多馈入混联电网等值建模 | 第14-28页 |
2.2.1 直流系统建模 | 第14-24页 |
2.2.2 交流500kV等值简化模型 | 第24-28页 |
2.3 直流多馈入混联电网模型验证 | 第28-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交流系统故障对直流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3-48页 |
3.1 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新型判据 | 第33-35页 |
3.2 山东电网故障对直流系统的影响 | 第35-45页 |
3.2.1 胶东侧线路单相接地和三相短路故障 | 第35-40页 |
3.2.2 枣庄-沂蒙输电线路单相接地和三相短路故障 | 第40-45页 |
3.3 山东电网故障下直流系统预防改进措施 | 第45-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直流多馈入系统间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48-56页 |
4.1 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 | 第48-49页 |
4.2 逆变站间电磁耦合关系对换相失败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49-53页 |
4.3 山东电网直流多馈入间相互影响解决措施 | 第53-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