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9-29页 |
1.2.1 产业分工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2.2 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 第21-22页 |
1.2.3 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研究 | 第22-23页 |
1.2.4 国外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2.5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研究 | 第25-27页 |
1.2.6 新疆及南北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1.2.7 文献评述 | 第28-2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1.5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33-49页 |
2.1 产业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33-38页 |
2.1.1 产业分工 | 第33-36页 |
2.1.2 区域协调发展 | 第36-37页 |
2.1.3 产业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 第37-38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38-49页 |
2.2.1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 第38-39页 |
2.2.2 产业区位理论 | 第39-43页 |
2.2.3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 | 第43页 |
2.2.4 经济增长理论 | 第43-46页 |
2.2.5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 第46-47页 |
2.2.6 经济发展阶段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新疆产业分工发展变迁历程 | 第49-64页 |
3.1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疆产业分工变迁 | 第50-54页 |
3.1.1 一元经济向二元经济逐渐过渡(1949-1958) | 第50-51页 |
3.1.2 二元经济进入稳定协调发展时期(1958-1966) | 第51-53页 |
3.1.3 工业经济大幅度波动,生产进入缓慢期(1966-1978) | 第53-54页 |
3.2 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疆产业分工变迁 | 第54-63页 |
3.2.1 要素价格放开,竞争机制引入(1978-1992) | 第54-57页 |
3.2.2 市场开放,产业先行(1993-1999) | 第57-59页 |
3.2.3 结构调整,战略转型(2000-2010) | 第59-63页 |
3.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现状及评价 | 第64-90页 |
4.1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分布现状及特征 | 第64-70页 |
4.1.1 南北疆区域的界定 | 第64-65页 |
4.1.2 南北疆区域产业现状 | 第65-68页 |
4.1.3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 第68-70页 |
4.2 新疆南北疆区域发展差异性评判指标与方法 | 第70-78页 |
4.2.1 静态、动态指标 | 第70-74页 |
4.2.2 综合指标与单指标相结合的分析 | 第74-77页 |
4.2.3 变异指标比较 | 第77页 |
4.2.4 综合指数法 | 第77-78页 |
4.3 新疆南北疆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测度 | 第78-81页 |
4.3.1 新疆南北疆产业发展不平衡指数 | 第78页 |
4.3.2 农林牧渔业不平衡性测度 | 第78-79页 |
4.3.3 工业、建筑业不平衡性测度 | 第79-80页 |
4.3.4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邮电业)不平衡性测度 | 第80-81页 |
4.4 新疆南北疆地区产业发展比较 | 第81-83页 |
4.4.1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与农业经济 | 第81-82页 |
4.4.2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 第82-83页 |
4.4.3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 | 第83页 |
4.4.4 产业结构 | 第83页 |
4.5 新疆南北疆地区收入差异的部门分解 | 第83-90页 |
4.5.1 指标与方法选取 | 第83-85页 |
4.5.2 地区间产业不平衡度的部门分解 | 第85-90页 |
第五章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与效应分析 | 第90-108页 |
5.1 新疆南北疆区域发展现状 | 第90-93页 |
5.1.1 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 | 第90-91页 |
5.1.2 地区就业情况 | 第91-92页 |
5.1.3 地区劳动生产率 | 第92-93页 |
5.1.4 产业劳动生产率 | 第93页 |
5.2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 第93-104页 |
5.2.1 资源禀赋因素分析及实证 | 第93-97页 |
5.2.2 政策因素分析与实证 | 第97-99页 |
5.2.3 区位因素分析与实证 | 第99-101页 |
5.2.4 社会因素分析与实证 | 第101-104页 |
5.2.5 小结 | 第104页 |
5.3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效应分析 | 第104-108页 |
5.3.1 平衡-不平衡增长的测度-离散测度 | 第105-106页 |
5.3.2 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 | 第106-107页 |
5.3.3 效应分析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促进南北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疆产业分工与布局 | 第108-139页 |
6.1 新疆产业分工依据与原则 | 第108页 |
6.1.1 产业选择的依据 | 第108页 |
6.1.2 新疆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 第108页 |
6.2 对南北疆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竞争优势的判断与实证 | 第108-113页 |
6.2.1 南北疆区域发展水平判断 | 第108-109页 |
6.2.2 南北疆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 第109-110页 |
6.2.3 新疆南北疆区域产业优势实证分析 | 第110-113页 |
6.3 新疆南北疆第一产业构成与竞争力分析 | 第113-117页 |
6.3.1 数据来源 | 第113-114页 |
6.3.2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新疆南北疆地区第一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114页 |
6.3.3 南北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 第114-117页 |
6.3.4 南北疆第一产业分工的差异比较 | 第117页 |
6.4 新疆南北疆第二产业分工与布局分析 | 第117-130页 |
6.4.1 南北疆第二产业数据来源 | 第117-118页 |
6.4.2 新疆南北疆第二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118-119页 |
6.4.3 南北疆工业内部分行业竞争优势评价 | 第119-123页 |
6.4.4 新疆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 第123-124页 |
6.4.5 南北疆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 第124-126页 |
6.4.6 南北疆地州第二产业区位熵 | 第126-127页 |
6.4.7 南北疆第二产业分工差异 | 第127-128页 |
6.4.8 南北疆工业产业布局 | 第128-130页 |
6.5 新疆南北疆第三产业分工与布局分析 | 第130-136页 |
6.5.1 第三产业数据来源 | 第130页 |
6.5.2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新疆南北疆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130-132页 |
6.5.3 南北疆地州第三产业区位熵 | 第132页 |
6.5.4 南北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 第132-134页 |
6.5.5 南北疆第三产业分工与布局 | 第134-136页 |
6.6 促进南疆和北疆协调产业空间布局建议 | 第136-139页 |
6.6.1 重点发展天山南坡产业带 | 第136页 |
6.6.2 加强发展南疆三地州地 | 第136-137页 |
6.6.3 建立南疆塔里木博彩城 | 第137页 |
6.6.4 推进沿边高寒地区发展 | 第137页 |
6.6.5 继续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 | 第137-138页 |
6.6.6 创新对口支援新疆产业模式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推动新疆南北疆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导向 | 第139-147页 |
7.1 国外产业政策 | 第139-141页 |
7.1.1 美国产业发展政策 | 第139页 |
7.1.2 日本产业发展政策 | 第139-140页 |
7.1.3 德国产业发展政策 | 第140-141页 |
7.2 国外产业政策三大模式 | 第141-143页 |
7.2.1 “市场主导型”的美国模式 | 第141-142页 |
7.2.2 “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 | 第142-143页 |
7.2.3 “跨国家型”的欧盟模式 | 第143页 |
7.3 国外产业协调发展对南北疆的启示 | 第143-144页 |
7.3.1 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 第143-144页 |
7.3.2 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 | 第144页 |
7.4 促进新疆协调发展的产业对策 | 第144-147页 |
7.4.1 调整结构,政企协作,建立产业经济整体发展及区域合作机制 | 第144页 |
7.4.2 实施产业与资源对接 | 第144页 |
7.4.3 加速城镇化进程 | 第144-145页 |
7.4.4 整合南北疆产业发展的空间经济区域 | 第145-146页 |
7.4.5 完善支撑系统 | 第146-147页 |
第八章 新疆南北疆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保障措施 | 第147-151页 |
8.1 不拘一格引人才,为南疆和北疆区域的发展提供活力 | 第147-148页 |
8.1.1 建立南疆大学城,培训各种奇缺人才 | 第147页 |
8.1.2 通过“挂职锻炼”进行人才引进 | 第147页 |
8.1.3 设立大学创业园聘用人才 | 第147页 |
8.1.4 以创新手段营造创业环境留住人才 | 第147-148页 |
8.1.5 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培养人才 | 第148页 |
8.2 奖励基金支持 | 第148-149页 |
8.2.1 设立国家专项基金,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148页 |
8.2.2 建立企业转产基金,有效处理衰老废旧矿业 | 第148页 |
8.2.3 建立环保基金,加大环保治理 | 第148-149页 |
8.2.4 实行资源分享政策,中央地方共享资源 | 第149页 |
8.2.5 设立社保基金,为南疆和北疆区域的百姓谋求福利 | 第149页 |
8.3 优惠政策机制 | 第149-150页 |
8.3.1 制定偏向南疆的产业投资优惠政策 | 第149页 |
8.3.2 设立偏向南疆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 第149-150页 |
8.3.3 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 第150页 |
8.4 实施偏向南疆的交通设施改进 | 第150-151页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51-154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1-152页 |
9.2 存在的局限 | 第152页 |
9.3 后续研究方向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附表 | 第160-168页 |
附表1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表(1978 年-2010 年) | 第160-161页 |
附表2 全国产业结构演进(1978 年-2010 年) | 第161-162页 |
附表3 全国与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表(1978 年-2010 年) | 第162-163页 |
附表4 新疆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0 年)(%) | 第163-164页 |
附表5 改革开放前 30 年新疆地区发展不平衡指数与人均地区产值增长率 | 第164-165页 |
附表6 改革开放 30 年新疆地区发展不平衡指数与人均地区产值增长率 | 第165-168页 |
作者简介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