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抗菌肽 | 第14-18页 |
1.1.1 阳离子多肽 | 第15页 |
1.1.2 阴离子多肽 | 第15页 |
1.1.3 芳香肽 | 第15页 |
1.1.4 来源于氧合球蛋白的多肽 | 第15-16页 |
1.1.5 粘蛋白 | 第16页 |
1.1.6 溶菌酶 | 第16页 |
1.1.7 防御素 | 第16页 |
1.1.8 人源菌肽LL | 第16页 |
1.1.9 蛾血素 | 第16-17页 |
1.1.10 乳铁蛋白 | 第17页 |
1.1.11 转铁蛋白、乳铁素B | 第17-18页 |
1.2 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2.1 聚ε-赖氨酸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 | 第18-20页 |
1.2.2 聚赖氨酸的微生物生产 | 第20-21页 |
1.2.3 ε-PL产生菌的筛选和浓度的测定 | 第21-22页 |
1.2.4 ε-PL的纯化及鉴定 | 第22-23页 |
1.2.5 ε-PL的结构 | 第23页 |
1.2.6 ε-PL的抑菌性 | 第23-24页 |
1.2.7 ε-PL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2.8 ε-PL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26-28页 |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8-30页 |
1.3.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 第30-60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44页 |
2.2.1 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 | 第34页 |
2.2.2 菌体产物的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试剂)检测 | 第34-35页 |
2.2.3 薄层色谱实验(TLC) | 第35-36页 |
2.2.4 质谱测定 | 第36-37页 |
2.2.5 高效液相色谱(HPLC)产物分析 | 第37-39页 |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产物分子量 | 第39-40页 |
2.2.7 菌种基因组DNA提取 | 第40-42页 |
2.2.8 聚赖氨酸合成酶(PLS)基因的提取 | 第42-43页 |
2.2.9 抑菌性的测定 | 第43页 |
2.2.10 产量测定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2.3.1 菌种的筛选 | 第44-45页 |
2.3.2 碘化铋钾试剂反应结果 | 第45-46页 |
2.3.3 薄层层析实验 | 第46-47页 |
2.3.4 质谱图 | 第47-49页 |
2.3.5 水解产物的HPLC | 第49-52页 |
2.3.6 SDS-PAGE电泳图 | 第52页 |
2.3.7 菌种鉴定 | 第52-54页 |
2.3.8 PLS基因片段的提取 | 第54-55页 |
2.3.9 抑菌圈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2.3.10 产量的测定 | 第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60页 |
第三章 菌种诱变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60-70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3.2.1 菌种诱变 | 第61-62页 |
3.2.2 改变培养基成分提高产量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3.3.1 抗性浓度的确定 | 第63-64页 |
3.3.2 紫外诱变结果 | 第64页 |
3.3.3 DES诱变结果 | 第64-65页 |
3.3.4 改变碳源对产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5 改变有机氮源对产量的影响 | 第66页 |
3.3.6 改变无机氮源对产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7 初始pH改变对产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全文展望与总结 | 第70-72页 |
4.1 全文展望 | 第70-71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