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我国葡萄生产发展的特点 | 第11-13页 |
1.1.1 葡萄生产稳步增长,面积产量不断增加 | 第11-12页 |
1.1.2 栽培区域逐步扩大,栽培方式多样化 | 第12页 |
1.1.3 栽培品种不断优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 第12页 |
1.1.4 葡萄产后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 | 第12-13页 |
1.2 葡萄的采后生理研究 | 第13-15页 |
1.2.1 葡萄的成熟及采后生理生化特性 | 第13-14页 |
1.2.2 葡萄采后的呼吸作用 | 第14页 |
1.2.3 葡萄采后水分生理 | 第14页 |
1.2.4 葡萄贮藏过程中激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5 低温贮藏生理的研究 | 第15页 |
1.3 葡萄病害 | 第15-16页 |
1.3.1 葡萄采后贮藏期的主要病害 | 第15-16页 |
1.3.2 葡萄采后贮藏中主要病害的控制 | 第16页 |
1.4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4.1 气调贮藏法 | 第16-17页 |
1.4.2 低温贮藏法 | 第17页 |
1.4.3 辐射处理贮藏法 | 第17-18页 |
1.4.4 涂膜贮藏法 | 第18-19页 |
1.4.5 化学药剂贮藏法 | 第19页 |
1.4.6 钙在葡萄贮藏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5 葡萄采摘及采后技术对葡萄贮藏保鲜的影响 | 第20页 |
1.5.1 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 | 第20页 |
1.5.2 采收时间及方法 | 第20页 |
1.5.3 葡萄采后预冷技术 | 第20页 |
1.6 石河子葡萄产后贮藏保鲜技术发展的意义与建议 | 第20-21页 |
1.7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4页 |
2.2.1 试验地点 | 第22页 |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2页 |
2.2.3 试验方案 | 第22-23页 |
2.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1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3.2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第24-25页 |
3.3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Vc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4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26-27页 |
3.5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实硬度的变化 | 第27-28页 |
3.6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SO_2残留的变化 | 第28-29页 |
3.7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梗褐变指数的变化 | 第29页 |
3.8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综合感官评分的变化 | 第29-30页 |
3.9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实好果率落粒率的变化 | 第30页 |
3.10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穗失重率的变化 | 第30-31页 |
3.11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3.12 不同葡萄品种贮藏期间果肉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32页 |
3.13 不同葡萄品种冰点的比较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41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