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1-1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3-22页 |
1.1.1 实验对象、仪器及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1.1.1.1 实验小鼠、细胞株 | 第13页 |
1.1.1.2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1.1.2 免疫耐受模型的建立及方法 | 第14-15页 |
1.1.3 实验动物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1.1.4 T淋巴细胞纯度的鉴定(在预实验中完成) | 第16-17页 |
1.1.5 BV-2 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及传代 | 第17-18页 |
1.1.6 T淋巴细胞与BV-2 小胶质细胞的共培养 | 第18页 |
1.1.7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 第18-19页 |
1.1.8 RT-PCR技术检测BV-2 小胶质细胞促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情况 | 第19-21页 |
1.1.9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1.2 结果 | 第22-29页 |
1.2.1 过尼龙毛柱后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纯度 | 第22页 |
1.2.2 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22-25页 |
1.2.3 BV-2 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促炎性因子的检测结果 | 第25-29页 |
1.3 讨论 | 第29-36页 |
1.3.1 中枢性免疫耐受建立机制 | 第29-30页 |
1.3.2 脑组织自身抗原的选择 | 第30-31页 |
1.3.3 不同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31-33页 |
1.3.4 建立免疫耐受治疗疾病 | 第33-36页 |
1.4 小结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说明 | 第43-44页 |
综述 胸腺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 第44-6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