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词及其英文对照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种子活力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2-13页 |
1.3 水稻种子低温和常温发芽力的QTL定位研究 | 第13-16页 |
1.3.1 水稻种子低温发芽力的QTL定位研究 | 第14-16页 |
1.3.2 水稻种子常温发芽力的QTL定位研究 | 第16页 |
1.4 水稻种子低温和常温发芽力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 第16-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8-21页 |
2.1.1 229份SSSL代换片段的来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18-20页 |
2.1.2 229份SSSL代换片段在染色体上的覆盖 | 第20页 |
2.1.3 229份SSSL代换片段长度分布 | 第20-21页 |
2.2 试验材料的田间种植方法 | 第21页 |
2.3 分子标记检测的方法 | 第21-23页 |
2.3.1 用于分子标记检测的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3.2 用于分子标记检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3.3 水稻DNA的提取 | 第22页 |
2.3.4 PCR扩增 | 第22页 |
2.3.5 电泳 | 第22-23页 |
2.3.6 银染和结果记录 | 第23页 |
2.4 水稻种子发芽力的测定 | 第23页 |
2.5 小区的环境一致性分析 | 第23-24页 |
2.6 QTL的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2.6.1 QTL的鉴定及命名方法 | 第24页 |
2.6.2 QTL加性效应值的估算方法 | 第24页 |
2.6.3 QTL定位的代换作图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64页 |
3.1 亲本材料低温和常温发芽力 | 第25-27页 |
3.2 SSSL种植小区环境一致性分析 | 第27-29页 |
3.3 水稻种子发育期间的有效积温 | 第29页 |
3.4 SSSL群体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布 | 第29-31页 |
3.5 鉴定出QTL的SSSL | 第31-38页 |
3.6 QTL的定位分析 | 第38-54页 |
3.6.1 第1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38-39页 |
3.6.2 第2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39-40页 |
3.6.3 第3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0-41页 |
3.6.4 第4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1-43页 |
3.6.5 第5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3-44页 |
3.6.6 第6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4-46页 |
3.6.7 第7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6-49页 |
3.6.8 第8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49-50页 |
3.6.9 第9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50-51页 |
3.6.10 第10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51-52页 |
3.6.11 第11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52-53页 |
3.6.12 第12染色体上的QTL定位分析 | 第53-54页 |
3.7 水稻种子发芽力QTL的位置 | 第54-58页 |
3.8 水稻种子低温和常温发芽力QTL的加性效应及稳定性 | 第58-61页 |
3.9 主效QTL发芽表现 | 第61-6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4-69页 |
4.1 讨论 | 第64-67页 |
4.1.1 影响水稻种子活力QTL定位的相关因素 | 第64-65页 |
4.1.2 与前人定位的水稻种子发芽力QTL比较 | 第65-67页 |
4.2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