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8-45页 |
1.1 骨的功能 | 第8页 |
1.2 骨的结构 | 第8-17页 |
1.2.1 骨的形态结构 | 第9-10页 |
1.2.2 骨的功能组织结构 | 第10-15页 |
1.2.3 骨的微观结构 | 第15-17页 |
1.3 骨的生理调节机制 | 第17-26页 |
1.3.1 细胞水平的调控机制 | 第17-21页 |
1.3.2 组织水平的调控机制 | 第21-26页 |
1.4 骨功能适应性调控理论 | 第26-29页 |
1.4.1 骨功能适应性定义 | 第26页 |
1.4.2 骨生物力学调控理论 | 第26-29页 |
1.5 骨功能适应性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9-42页 |
1.5.1 骨功能适应性定性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1.5.2 骨功能适应性定量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35-42页 |
1.6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42-43页 |
1.7 本文主要工作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基于损伤修复理论的各向异性骨再造自我组织控制模型 | 第45-59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基于损伤修复理论的各向异性自我组织控制骨再造模型 | 第46-54页 |
2.2.1 各向异性损伤修复理论 | 第46-51页 |
2.2.2 骨自组织控制过程 | 第51-52页 |
2.2.3 骨自组织控制过程数值实现 | 第52-54页 |
2.3 仿真算例 | 第54-55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55-58页 |
2.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带有力学调控系统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 | 第59-71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模型的生理学基础 | 第59-61页 |
3.3 带有力学调控系统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 | 第61-66页 |
3.4 仿真算例 | 第66-69页 |
3.5 讨论 | 第69-70页 |
3.6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骨质疏松及力学防治的计算机模拟 | 第71-106页 |
4.1 引言 | 第71-76页 |
4.2 骨质疏松定义 | 第76-77页 |
4.3 骨质疏松的分类 | 第77-78页 |
4.4 骨质疏松的骨结构和力学特性 | 第78-84页 |
4.5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 第84-85页 |
4.6 骨质疏松的生理基础 | 第85-88页 |
4.7 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 | 第88-90页 |
4.8 骨质疏松的计算机模拟 | 第90-105页 |
4.8.1 妇女绝经、老龄对骨质疏松影响的计算机模拟 | 第90-96页 |
4.8.2 妇女骨质疏松过程及运动防治模拟 | 第96-101页 |
4.8.3 载荷下降形式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模拟结果影响 | 第101-105页 |
4.9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基于 Wolff 定律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 | 第106-115页 |
5.1 引言 | 第106页 |
5.2 模型的基础 | 第106-107页 |
5.2.1 Wolff 定律 | 第106页 |
5.2.2 骨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 | 第106-107页 |
5.3 基于Wolff 定律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 | 第107-109页 |
5.3.1 各向同性骨再造预测技术 | 第107-108页 |
5.3.2 各向异性骨再造迭代算法的提出 | 第108-109页 |
5.3.3 基于Wolff 定律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再造步骤 | 第109页 |
5.4 模型的实施方法 | 第109-114页 |
5.4.1 实施方法一 | 第109-112页 |
5.4.2 实施方法二 | 第112-114页 |
5.5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6.1 总结 | 第115-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28-130页 |
摘要 | 第130-133页 |
ABSTRACT | 第133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