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概述 | 第10-12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1.3.1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研究办法 | 第13页 |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5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泉州供电公司负荷特性分析 | 第15-31页 |
2.1 泉州电力系统负荷构成 | 第15-17页 |
2.1.1 电力系统总负荷含义 | 第15-16页 |
2.1.2 泉州电力系统负荷构成 | 第16-17页 |
2.2 泉州电力系统年负荷特性 | 第17-18页 |
2.3 夏季、冬季典型日负荷特性 | 第18-19页 |
2.3.1 夏季典型日负荷特性 | 第18页 |
2.3.2 冬季典型日负荷特性 | 第18-19页 |
2.4 不同行业结构的用电负荷特性 | 第19-20页 |
2.5 不同用电负荷特性案例分析 | 第20-31页 |
2.5.1 低压居民用户用电负荷特性 | 第20-23页 |
2.5.2 交通运输业负荷特性 | 第23-25页 |
2.5.3 制造业负荷特性 | 第25-27页 |
2.5.4 酒店服务业负荷特性 | 第27-31页 |
第3章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1-38页 |
3.1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现状 | 第31-34页 |
3.1.1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明确供需双方 | 第31页 |
3.1.2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和办法 | 第31-32页 |
3.1.3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的运营管理 | 第32页 |
3.1.4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的目标 | 第32-34页 |
3.2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存在问题 | 第34-36页 |
3.2.1 需求侧管理节能意识不足 | 第34页 |
3.2.2 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3.2.3 节能减排的奖励措施不够 | 第35页 |
3.2.4 技术开发和运作监督不到位 | 第35-36页 |
3.3 泉州供电公司制定需求侧管理办法的意义 | 第36-38页 |
第4章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制定 | 第38-48页 |
4.1 能效管理办法的制定 | 第38-40页 |
4.1.1 绿色照明技术的应用 | 第38-39页 |
4.1.2 蓄冷技术的应用 | 第39-40页 |
4.2 负荷管理办法的制定 | 第40-44页 |
4.2.1 大力推广负荷控制系统 | 第40-41页 |
4.2.2 可中断负荷管理 | 第41页 |
4.2.3 加强负荷管理预测 | 第41-44页 |
4.3 有序用电的制定 | 第44-48页 |
4.3.1 制定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行政手段 | 第44-46页 |
4.3.2 制定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经济手段 | 第46页 |
4.3.3 制定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技术手段 | 第46-47页 |
4.3.4 制定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法律手段 | 第47-48页 |
第5章 泉州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实施 | 第48-52页 |
5.1 供电方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实施 | 第48-50页 |
5.1.1 供电方的实施机构 | 第48-49页 |
5.1.2 政府的监管主体 | 第49-50页 |
5.2 用电方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实施 | 第50页 |
5.3 需求侧管理办法持续运行的保证 | 第50-52页 |
5.3.1 对电业局进行财务激励政策 | 第50-51页 |
5.3.2 增强节能节电的财政支持力度 | 第51页 |
5.3.3 加强市场监控力度,规范交易行为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