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其他水产养殖论文--甲壳类养殖论文--淡水蟹的养殖论文

池塘养殖条件下中华绒螯蟹长江、黄河和辽河3个地理种群成蟹形态学、养殖性能和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不同地理种群水生动物形态学、养殖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第12-19页
    1.1 不同地理种群水生动物形态学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 不同地理群体水生动物养殖性能的研究第14-15页
    1.3 不同地理种群水生动物营养品质的比较第15-16页
    1.4 不同种群的差异的遗传学基础第16-17页
    1.5 不同种群河蟹养殖和品质研究进展第17-18页
    1.6 研究展望第18-19页
第二章:长江、黄河和辽河种群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养成后的形态学比较研究第19-32页
    2.1 前言第19-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2.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2 形态学测量方法第20页
        2.2.3 形态差异分析第20-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30页
        2.3.1 形态学特征方差分析和差异系数第22-23页
        2.3.2 主成分分析第23-28页
        2.3.3 聚类分析第28页
        2.3.4 判别分析第28-30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三种群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第32-47页
    3.1 前言第32-3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3.2.1 蟹种来源、放养和实验池塘第33页
        3.2.2 养殖管理第33-34页
        3.2.3 实验打样和数据采集第34-35页
        3.2.4 数据处理第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3.3.1 生长情况第35-39页
        3.3.2 性腺发育情况第39-42页
        3.3.3 最终规格分布第42-44页
        3.3.4 养成规格、成活率、产量和饵料系数第44页
    3.4 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长江、黄河、辽河种群中华绒螯蟹成蟹营养组成的比较研究第47-68页
    4.1 前言第47-4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4.2.1 实验用蟹养殖和采样第48页
        4.2.2 活体解剖第48-49页
        4.2.3 生化成分测定第49-50页
        4.2.4 数据分析第5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4.3.1 三种群中华绒螯蟹可食率第50-51页
        4.3.2 三种群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的常规营养成分第51-53页
        4.3.3 三种群河蟹可食部位的脂肪酸组成第53-59页
        4.3.4 三种群雄蟹可食部位的氨基酸组成第59-64页
    4.4 讨论第64-68页
        4.4.1 三种群可食率、肥满度和可食组织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第64-65页
        4.4.2 三种群雄体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第65-68页
总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菱鲆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水体盐度、饲料中鱼油和虾青素水平对中华绒螯蟹雄体育肥性能、生理代谢和营养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