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4.1 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 1.4.2 行人交通研究方法现状 | 第12-15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2 交叉行人流及特性分析 | 第16-32页 |
| 2.1 交叉行人流基本概述 | 第16-19页 |
| 2.1.1 交叉与交织的区别 | 第16页 |
| 2.1.2 交叉行人流 | 第16-17页 |
| 2.1.3 交叉行人流特性 | 第17-19页 |
| 2.2 速度 | 第19-26页 |
| 2.2.1 步行通道速度 | 第20-22页 |
| 2.2.2 上下楼梯速度 | 第22-25页 |
| 2.2.3 自动扶梯速度 | 第25-26页 |
| 2.3 行走空间 | 第26-29页 |
| 2.3.1 行走空间的构成 | 第26页 |
| 2.3.2 行走空间需求分析 | 第26-29页 |
| 2.4 行走规则 | 第29-30页 |
| 2.4.1 靠右行走 | 第29-30页 |
| 2.4.2 结伴行走 | 第30页 |
| 2.5 群行为特征 | 第30-32页 |
| 2.5.1 跟随行为 | 第30-31页 |
| 2.5.2 瓶颈行为 | 第31页 |
| 2.5.3 徘徊行为 | 第31-32页 |
| 3 交叉行人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2-43页 |
| 3.1 元胞自动机与交叉行人流 | 第32页 |
| 3.2 交叉行人流元胞模型的构成 | 第32-35页 |
| 3.2.1 元胞空间 | 第32-33页 |
| 3.2.2 元胞空间的划分 | 第33页 |
| 3.2.3 元胞邻居 | 第33-35页 |
| 3.3 模型建立和更新规则 | 第35-38页 |
| 3.3.1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3.3.2 随机参数定义 | 第36-37页 |
| 3.3.3 更新规则 | 第37-38页 |
| 3.4 模拟与分析 | 第38-43页 |
| 4 交叉行人流组织优化 | 第43-57页 |
| 4.1 流线交叉的类型 | 第43-44页 |
| 4.2 交叉行人流线优化原则 | 第44-45页 |
| 4.3 交叉行人流组织优化策略 | 第45-57页 |
| 4.3.1 设施瓶颈供需平衡分析策略 | 第45-47页 |
| 4.3.2 优化设施空间布局策略 | 第47-50页 |
| 4.3.3 标识引导策略 | 第50-57页 |
| 5 兰州市BRT车站.交叉行人流特性分析及组织策略 | 第57-65页 |
| 5.1 兰州市BRT简介 | 第57-58页 |
| 5.1.1 线路类型 | 第57页 |
| 5.1.2 车站类型 | 第57页 |
| 5.1.3 车辆与控制系统 | 第57-58页 |
| 5.2 市BRT车站口行人流线交叉问题 | 第58-60页 |
| 5.2.1 车站出入口行人过街形式 | 第58页 |
| 5.2.2 进出站客流分析 | 第58-60页 |
| 5.3 兰州市BRT车站口交叉行人优化策略 | 第60-65页 |
| 5.3.1 交叉行人流组织方法 | 第60-61页 |
| 5.3.2 兰州市BRT客流流线优化对策 | 第61-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A 部分程序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