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学生网络暴力及其防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案例分析法第13页
    1.5 研究重、难点及可能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二章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界定及表现形式第15-21页
    2.1 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2.1.1 网络暴力的概念第15-17页
        2.1.2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概念第17页
    2.2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特征第17-18页
    2.3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第18-21页
        2.3.1 网络语言暴力第18-19页
        2.3.2 网络侵权行为第19-21页
第三章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其危害第21-29页
    3.1 中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第21-25页
        3.1.1 网络社会的弊端第21-23页
            (一)网络场域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第21-22页
            (二)网络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第22-23页
        3.1.2 中学生自身网络抵抗力薄弱第23-24页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欠缺第23-24页
            (二)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第24页
        3.1.3 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第24-25页
    3.2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危害第25-29页
        3.2.1 中学生网络暴力对自身的危害第25-26页
            (一)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25-26页
            (二)不利于中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第26页
        3.2.2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第26-29页
            (一)影响中学校园的和谐环境和社会秩序第26-27页
            (二)混淆善恶辨别标准第27-29页
第四章 中学生网络暴力的防治第29-37页
    4.1 学校对中学生网络暴力的防治第29-31页
        4.1.1 强化中学生网络暴力危害及责任认知第29-30页
        4.1.2 针对网络暴力的心理动机,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第30页
        4.1.3 提高中学生网络行为的分辨力和自控力第30-31页
    4.2 中学生网络暴力防治的家庭功能第31-32页
        4.2.1 和谐的家庭环境第31-32页
        4.2.2 正确的管教方式第32页
    4.3 中学生网络暴力防治的社会功能第32-37页
        4.3.1 完善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第32-34页
        4.3.2 加强网络运营商的行业规制第34-35页
        4.3.3 提高网络暴力防范的技术手段第35-37页
结语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世贸集团变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否定意见研究--以上海家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