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及应用情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产岩沥青微观结构分析及改性机理 | 第17-26页 |
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7-20页 |
2.1.1 X射线衍射分析法简介 | 第17-18页 |
2.1.2 X射线衍射结果 | 第18-20页 |
2.2 化学组分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四组分分析流程图 | 第20-22页 |
2.2.2 四组分分析结果 | 第22页 |
2.2.3 溶解度试验结果 | 第22-23页 |
2.3 天然岩沥青改性机理研究 | 第23-25页 |
2.3.1 岩沥青与湖沥青的荧光照片分析 | 第23-24页 |
2.3.2 天然岩沥青改性机理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国产岩沥青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 第26-48页 |
3.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第26-29页 |
3.1.1 基质沥青 | 第26-27页 |
3.1.2 特立尼达湖沥青(TLA) | 第27-28页 |
3.1.3 布敦岩沥青(BRA) | 第28页 |
3.1.4 青川岩沥青 | 第28-29页 |
3.2 天然沥青改性沥青试验 | 第29-33页 |
3.2.1 试验内容 | 第29-32页 |
3.2.2 试验评价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3.3 不同天然沥青改性沥青试验结果 | 第33-39页 |
3.3.1 TLA改性沥青 | 第33-34页 |
3.3.2 BRA改性沥青 | 第34-36页 |
3.3.3 青川岩沥青 | 第36-39页 |
3.4 正交试验 | 第39-46页 |
3.4.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39-40页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国产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48-70页 |
4.1 试验方案及材料 | 第48-49页 |
4.1.1 试验方案 | 第48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4.1.3 天然沥青混合料拌合工艺 | 第48-49页 |
4.2 矿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49-51页 |
4.2.1 矿料级配 | 第49页 |
4.2.2 最佳油石比 | 第49-51页 |
4.3 不同天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 第51-68页 |
4.3.1 高温抗车辙性能 | 第51-53页 |
4.3.2 低温抗开裂性能 | 第53-58页 |
4.3.3 抗水损害性能 | 第58-62页 |
4.3.4 最佳掺量下不同类型混合料性能对比 | 第62-64页 |
4.3.5 青川岩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国产岩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 | 第70-77页 |
5.1 国产岩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 | 第70-72页 |
5.1.1 拌合 | 第70页 |
5.1.2 运输 | 第70页 |
5.1.3 摊铺 | 第70-71页 |
5.1.4 碾压 | 第71-72页 |
5.2 天然岩沥青效益分析 | 第72-75页 |
5.2.1 经济效益 | 第72-74页 |
5.2.2 社会效益 | 第74页 |
5.2.3 环境效益 | 第74-75页 |
5.3 国产天然岩沥青前景展望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