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内容 | 第16-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3.1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美国与日本国债市场概述 | 第21-27页 |
2.1 美国国债市场 | 第21-23页 |
2.1.1 美国国债市场概述 | 第21页 |
2.1.2 美国国债历史 | 第21-22页 |
2.1.3 美国国债特点 | 第22-23页 |
2.1.4 美国国债发行方式 | 第23页 |
2.2 日本国债市场 | 第23-27页 |
2.2.1 日本国债市场概述 | 第23页 |
2.2.2 日本国债历史 | 第23-24页 |
2.2.3 日本国债特点 | 第24-25页 |
2.2.4 日本国债发行方式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 | 第27-41页 |
3.1 国债市场流动性定义 | 第27页 |
3.2 国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影响 | 第27-28页 |
3.2.1 国债市场流动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国债市场流动性对国债市场本身的影响 | 第28页 |
3.3 国债市场流动性评价体系 | 第28-30页 |
3.3.1 市场流动性评价维度 | 第28-29页 |
3.3.2 重要度量方法 | 第29-30页 |
3.4 影响流动性的基本因素 | 第30-34页 |
3.4.1 市场流动性差异的微观传递机制 | 第30-31页 |
3.4.2 发行主体相关考量 | 第31-32页 |
3.4.3 市场特征相关考量 | 第32-33页 |
3.4.4 证券特性相关考量 | 第33-34页 |
3.5 美国与日本国债市场流动性比较 | 第34-41页 |
3.5.1 深度指标 | 第34-35页 |
3.5.2 宽度指标 | 第35-36页 |
3.5.3 弹性指标 | 第36-37页 |
3.5.4 动态指标 | 第37-41页 |
第四章 美国与日本流动性差异分析 | 第41-64页 |
4.1 美国与日本作为发行主体引起的国债市场流动性差异 | 第41-52页 |
4.1.1 传统文化及投资习惯差异 | 第41-42页 |
4.1.2 经济实力及偿债能力差异 | 第42-51页 |
4.1.3 货币国际地位与汇率风险差异 | 第51-52页 |
4.2 美国与日本金融市场差异引起的国债市场流动性差异 | 第52-62页 |
4.2.1 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同 | 第52-53页 |
4.2.2 持有者结构不同 | 第53-55页 |
4.2.3 市场创新机制的不同 | 第55-57页 |
4.2.4 市场回报率差异 | 第57-62页 |
4.3 美国国债与日本国债特性不同引起的国债市场流动性差异 | 第62-64页 |
4.3.1 期限结构不同 | 第62页 |
4.3.2 产品创新机制的不同 | 第62-63页 |
4.3.3 单只国债额度的差异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国债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传导机制研究 | 第64-78页 |
5.1 实证模型内容 | 第64页 |
5.2 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 第64-75页 |
5.2.1 数据选取 | 第64-66页 |
5.2.2 单位根检验 | 第66-67页 |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67-68页 |
5.2.4 协整检验 | 第68-69页 |
5.2.5 VEC模型结果 | 第69-70页 |
5.2.6 VEC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70-71页 |
5.2.7 VEC残差检验 | 第71-72页 |
5.2.8 脉冲响应函数 | 第72-75页 |
5.3 实证模型结论分析 | 第75-78页 |
5.3.1 长期约束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5.3.2 短期冲击分析 | 第76-77页 |
5.3.3 敏感性分析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美国与日本国债市场流动性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比对中国国债市场启示与借鉴 | 第78-83页 |
6.1 发行主体因素的启示与借鉴 | 第78-79页 |
6.1.1 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 第78页 |
6.1.2 提升国家主权信用等级与国债评级 | 第78页 |
6.1.3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 第78-79页 |
6.2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启示与借鉴 | 第79-81页 |
6.2.1 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 第79页 |
6.2.2 推动各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合理价差 | 第79-80页 |
6.2.3 提供合理的国债供给 | 第80页 |
6.2.4 健全流通方式 | 第80-81页 |
6.2.5 吸引国外投资者增强流动性 | 第81页 |
6.3 我国国债产品特性的相关启示与借鉴 | 第81-83页 |
6.3.1 合理设计国债品种及期限 | 第81页 |
6.3.2 加强风险管理,丰富国债创新产品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1 VEC模型变量检验及输出结果 | 第88-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