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目的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国内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评述 | 第11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研究角度创新 | 第12-13页 |
2、研究内容创新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依据 | 第14-18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拆迁的含义 | 第14页 |
2、拆迁安置的含义 | 第14页 |
3、和谐拆迁的含义 | 第14页 |
(二) 研究依据 | 第14-16页 |
1、和谐理论 | 第14-15页 |
2、冲突管理理论 | 第15页 |
3、有限政府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国内拆迁安置工作的实践探索 | 第16-18页 |
1、南海模式 | 第16页 |
2、昆山模式 | 第16页 |
3、望城模式 | 第16页 |
4、嘉兴模式 | 第16页 |
5、成都曹家巷模式 | 第16页 |
6、济南市原人民商场棚户区改造模式 | 第16-17页 |
7、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八里庄社区模式 | 第17-18页 |
三、山东济阳县拆迁安置工作现状分析 | 第18-30页 |
(一) 济阳县拆迁安置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绩 | 第18-27页 |
1、济阳县老城区拆迁安置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保证工作让群众安心 | 第18-20页 |
2、济阳县新城区拆迁安置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一引入市场机制带动工作进行 | 第20-26页 |
3、济阳县崔寨镇拆迁安置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一努力保障村民养老等基本权力 | 第26-27页 |
(二) 济阳县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1、拆迁安置难免流于形式、暴力冲突不时出现 | 第28页 |
2、补偿安置等制度开展滞后,补偿资金分配不公 | 第28页 |
3、规划的任意更改影响政府拆迁安置工作 | 第28-29页 |
4、极少数群众的漫天要价导致拆迁工作无法开展 | 第29页 |
5、配套设施不足以支撑拆迁安置工作的需要 | 第29-30页 |
四、山东济阳县拆迁安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一) 思想层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1、地方政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0-31页 |
2、拆迁安置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 第31页 |
(二) 法律制度层面原因 | 第31-34页 |
1、拆迁安置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拆迁安置工作推进缓慢 | 第31-32页 |
2、“公共利益”法律界定模糊,拆迁安置工作矛盾多发 | 第32页 |
3、相关制度尚需完善 | 第32-34页 |
(三) 政府层面原因 | 第34-35页 |
1、政府与民争利 | 第34-35页 |
2、政府政策延续性较差,存在随意更改现象 | 第35页 |
(四) 群众方面原因 | 第35-37页 |
1、群众对政策和程序了解不透彻 | 第35-36页 |
2、个别特定群众因历史遗留问题及自身原因不配合工作 | 第36页 |
3、不少群众存在从众心理 | 第36-37页 |
(五) 拆迁安置工作投入不足 | 第37-39页 |
1、拆迁安置工作投入资金有限 | 第37页 |
2、基础设计建设配套缓慢 | 第37-39页 |
五、进一步做好山东济阳县拆迁安置工作的对策思考 | 第39-50页 |
(一) 国外拆迁安置对策借鉴 | 第39-40页 |
(二) 树立以人为本、文明和谐拆迁安置的理念 | 第40-42页 |
1、政府要摒弃错误政绩观,消除暴力拆迁安置的根源 | 第40-41页 |
2、提升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熄灭暴力拆迁安置的导火索 | 第41页 |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觉悟,奠定和谐拆迁安置的基础 | 第41-42页 |
4、关注并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问题 | 第42页 |
(三) 建立和完善拆迁安置方面的法律制度 | 第42-46页 |
1、完善拆迁安置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2、以人本主义设定拆迁安置的法定条件 | 第43-44页 |
3、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4、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及时妥善化解群众矛盾 | 第45页 |
5、完善信访制度 | 第45-46页 |
6、完善拆迁评估体系 | 第46页 |
(四)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拆迁安置工作的组织建设 | 第46-47页 |
1. 成立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责任 | 第46页 |
2. 直面村居,建立领导长效机制 | 第46-47页 |
3. 量化工作人员责任,完善考核体系 | 第47页 |
(五) 建立拆迁安置工作的监督体系 | 第47-48页 |
1. 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 | 第47页 |
2. 建立社会观察员机制,全程公开公正透明 | 第47-48页 |
3. 加大宣传,增强群众对拆迁安置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力度 | 第48页 |
4. 设立无相关利益人进行户型及人口界定制度 | 第48页 |
(六) 探索和完善拆迁安置模式和方式 | 第48-50页 |
1. 安置方面 | 第48页 |
2. 就业培训方面 | 第48页 |
3. 社会保障方面 | 第48-49页 |
4、安置补偿费用支付方面 | 第49-50页 |
六、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件一 | 第53-54页 |
附件二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