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3.1 土地整理的内涵与发展 | 第14-16页 |
1.3.2 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效应 | 第16-18页 |
1.3.3 景观格局与土壤生态过程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1 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0页 |
1.4.2 土地整理区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 | 第20-21页 |
1.4.3 土地利用与土壤属性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22-24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1页 |
2.1 项目区概况 | 第25-28页 |
2.1.1 位置与范围 | 第25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8页 |
2.2 土地整理方式 | 第28-31页 |
2.2.1 工程措施 | 第29页 |
2.2.2 土壤改良 | 第29-30页 |
2.2.3 湿地系统 | 第30页 |
2.2.4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 第30-31页 |
第3章 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 第31-43页 |
3.1 数据获取 | 第31-33页 |
3.1.1 数据准备 | 第31页 |
3.1.2 样点设置及采样 | 第31-33页 |
3.1.3 土壤化学分析 | 第3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3-43页 |
3.2.1 经典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3.2.2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34-37页 |
3.2.3 地统计学方法 | 第37-40页 |
3.2.4 典范对应分析 | 第40-43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 第43-49页 |
4.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43-45页 |
4.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45-46页 |
4.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 第46-49页 |
第5章 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 第49-60页 |
5.1 土壤属性基本统计特征 | 第49-53页 |
5.2 土壤属性空间结构特征 | 第53-56页 |
5.2.1 半变异函数模型选择 | 第53-55页 |
5.2.2 土壤属性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5.3 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特征 | 第56-60页 |
第6章 典范对应分析的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解释 | 第60-72页 |
6.1 数据预处理 | 第60-61页 |
6.2 不同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统计分析 | 第61-65页 |
6.2.1 土地整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61页 |
6.2.2 土地整理对土壤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6.2.3 土地整理对土壤碱化度和pH值的影响 | 第63-64页 |
6.2.4 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6.3 土壤理化性质与样地类型的CCA分析 | 第65-70页 |
6.3.1 土壤盐渍化、肥力指标与样地类型的CCA分析 | 第65-67页 |
6.3.2 土壤离子组成与样地类型的CCA分析 | 第67-70页 |
6.4 盐渍化地区土地整理的建议 | 第70-72页 |
6.4.1 基本思路 | 第70-71页 |
6.4.2 具体措施 | 第71-7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结论 | 第72-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