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第16-32页 |
一、协同设计制造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16-19页 |
(一) 协同设计制造的起源和发展 | 第16-18页 |
(二) 协同设计制造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三、协同设计制造中涉及的主要理论概述 | 第24-32页 |
(一) 生产管理 | 第24-25页 |
(二) 项目管理与协同设计管理 | 第25-26页 |
(三) 六西格玛管理/DMAIC/PDCA | 第26-28页 |
(四) 可制造性设计DFM | 第28-29页 |
(五)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APQP/FMEA/MSA/PPAP/SPC) | 第29-30页 |
(六) 精益生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F公司协同设计制造问题分析 | 第32-38页 |
一、F公司的一般情况和新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现状 | 第32-34页 |
(一) F公司概况介绍 | 第32页 |
(二) F公司苏州工厂协同设计制造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二、F公司新产品协同设计制造实施前期准备 | 第34-38页 |
(一) T客户新产品协同设计制造项目背景 | 第34页 |
(二) 协同设计制造实施前期分析评估 | 第34-35页 |
(三) 协同设计制造实施计划 | 第35-38页 |
第四章 F公司协同设计制造方案优化 | 第38-57页 |
一、协同设计制造模式下的生产管理标准化要求 | 第38-43页 |
(一) 人员培训管理 | 第38-39页 |
(二) 设备管理 | 第39-40页 |
(三) 现场作业管理 | 第40-42页 |
(四) 质量管理 | 第42页 |
(五) 持续的生产和质量改善 | 第42-43页 |
二、协同设计制造模式下的新产品开发 | 第43-54页 |
(一) 协同设计制造团队和工作流程建立 | 第43-44页 |
(二) 新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的快速制造机制 | 第44-47页 |
(三) 客户设计的可制造性评估DFM | 第47-49页 |
(四) 制造过程设计,过程PFMEA,控制计划CP | 第49-51页 |
(五) 试产过程管理以及可靠性验证 | 第51-53页 |
(六) 产品和过程可靠性 | 第53-54页 |
(七) 产品试产结果分析和设计改进对策 | 第54页 |
三、协同设计制造实施效果 | 第54-57页 |
(一) 新品制造阶段的交期和品质 | 第54-55页 |
(二) 新产品量产后的质量和产能的稳定性 | 第55页 |
(三) 协同设计对于双方制造成本的优化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58页 |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8-60页 |
(一) 跨客户的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系统的建立 | 第58页 |
(二) F公司新产品团队和量产团队对接程序的优化 | 第58-59页 |
(三) 新品验证后期的制造效率优化研究和精益生产 | 第59-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