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1.1 纳米材料 | 第14-21页 |
1.1.1 氧化物纳米材料 | 第14-16页 |
1.1.2 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16-18页 |
1.1.3 碳纳米材料 | 第18-21页 |
1.2 生物传感器 | 第21-26页 |
1.2.1 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1.2.2 电化学信号的检测方式 | 第22-25页 |
1.2.3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 第25-26页 |
1.3 分子逻辑 | 第26-31页 |
1.3.1 分子逻辑的概述和发展 | 第26-27页 |
1.3.2 分子逻辑门及种类 | 第27-28页 |
1.3.3 逻辑计算 | 第28-31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5页 |
第二章 基于氧化锌-氧化铜纳米复合材料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第45-61页 |
2.1 前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2.2.1 ZnO-Cu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6页 |
2.2.2 3D多孔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46-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2.3.1 结构与形貌特征 | 第47-51页 |
2.3.2 不同的 3D多孔电极对无酶葡萄糖的检测 | 第51-55页 |
2.3.3 电极的重复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在实际应用检测 | 第55-56页 |
2.4 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基于不同长径比金纳米棒的甲胎蛋白生物传感器 | 第61-77页 |
3.1 前言 | 第61-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3.2.1 GNRs和GNPs的制备 | 第62-63页 |
3.2.2 检测AFP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63页 |
3.2.3 生物传感器的测试与表征 | 第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3.3.1 GNRs和GNPs的结构与形貌特征 | 第63-64页 |
3.3.2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特征 | 第64-68页 |
3.3.3 检测环境的优化 | 第68-70页 |
3.3.4 免疫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分析 | 第70-71页 |
3.3.5 免疫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 | 第71-72页 |
3.3.6 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血清样品的分析 | 第72-73页 |
3.4 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和DNA杂交反应构建的分子逻辑器件 | 第77-97页 |
4.1 前言 | 第77-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2.1 AuNPs的制备和AuNPs与DNA的组装 | 第78页 |
4.2.2 凝胶电泳实验 | 第78-79页 |
4.2.3 圆二色谱实验 | 第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1页 |
4.3.1 AuNPs与polyA-DNA的结合 | 第79-81页 |
4.3.2 半加器和半减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81-86页 |
4.3.3 2:1 编码器和 4:1 编码器的制备和表征 | 第86-91页 |
4.4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第五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和DNA杂交反应构建的先进分子逻辑体系 | 第97-115页 |
5.1 前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5.2.1 逻辑门电路的操作 | 第98页 |
5.2.2 凝胶电泳实验 | 第98-99页 |
5.2.3 圆二色谱实验 | 第99页 |
5.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8页 |
5.3.1 全加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0-103页 |
5.3.2 全减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3-106页 |
5.3.3 多数选择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6-108页 |
5.4 小结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第六章 基于生物分子的新型先进逻辑运算:质数辨别器和奇偶校验器 | 第115-127页 |
6.1 前言 | 第115-11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6-117页 |
6.2.1 逻辑门电路的操作 | 第116页 |
6.2.2 凝胶电泳实验 | 第116-117页 |
6.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1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3页 |
6.3.1 质数鉴别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7-120页 |
6.3.2 奇偶校验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0-123页 |
6.4 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和DNA的无酶FEYNMEN门应用于可逆逻辑运算 | 第127-137页 |
7.1 前言 | 第127-128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8-129页 |
7.2.1 逻辑门电路的操作 | 第128页 |
7.2.2 凝胶电泳实验 | 第128-129页 |
7.2.3 圆二色谱实验 | 第129页 |
7.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2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2页 |
7.4 小结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第八章 基于多功能氧化石墨烯/DNA反应平台的无酶三进制逻辑门 | 第137-151页 |
8.1 前言 | 第137-138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38-139页 |
8.2.1 逻辑门电路的操作 | 第138页 |
8.2.2 凝胶电泳实验 | 第138-139页 |
8.2.3 圆二色谱实验 | 第139页 |
8.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39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7页 |
8.3.1 三进制INHIBIT逻辑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40-144页 |
8.3.2 三进制OR逻辑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44-147页 |
8.4 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9.1 结论 | 第151-152页 |
9.2 展望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