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

中文摘要    第4-6页
英文摘要    第6-12页
1 概论第12-27页
    1.1 生态、生态建筑第16-18页
        1.1.1 生态学概念第16页
        1.1.2 何为生态建筑第16-17页
        1.1.3 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概念第17-18页
    1.2 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窘境第18-19页
    1.3 建筑创作与生态理论第19-27页
        1.3.1 生态思想在远古时期的自觉运用第19-21页
        1.3.2 现代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发展第21-23页
        1.3.3 当代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演化第23-27页
            ①生物气候学、城市建筑生态学和生态建筑学第23-25页
            ②深层次生态学理论、生物建筑运动和盖娅运动第25页
            ③可持续发展思想第25-27页
2 生态构思研究概述第27-45页
    2.1 建筑设计构思概述第27-36页
        2.1.1 构思的定义和分类第27-28页
            ①何为”构思”第27-28页
            ②构思的分类第28页
        2.1.2 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的前提第28-30页
            ①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机制和互动行为第29页
            ②构思主体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虚拟想象能力第29-30页
        2.1.3 建筑设计中构思的特征第30-31页
            ①过程性特征第30-31页
            ②表达性特征第31页
        2.1.4 建筑设计中构思的来源第31-36页
            ①功能的构思第32页
            ②结构的构思第32-33页
            ③形象的构思第33页
            ④空间的构思第33页
            ⑤意境的构思第33-34页
            ⑥技术的构思第34-35页
            ⑦规则的构思第35-36页
    2.2 何为生态构思(生态构思的一面三体)第36-40页
        2.2.1 主体第37页
        2.2.2 客体第37-38页
        2.2.3 本体第38-40页
    2.3 生态构思研究目的第40-42页
        2.3.1 提高创作主体对生态构思手法的驾驭能力第40-41页
        2.3.2 对传统设计观念和生态设计观念的再认识第41-42页
    2.4 生态构思研究导则第42-43页
    2.5 建筑生态构思范畴第43-45页
3 生态构思过程描述第45-68页
    3.1 生态构思的过程与表达第45-62页
        3.1.1 意念建构阶段第46-50页
            ①工作内容第46-47页
            ②思维特征第47-48页
            ③构思表达第48-50页
        3.1.2 意象发展阶段第50-58页
            ①工作内容第51-52页
            ②思维特征第52-56页
            ③构思表达第56-58页
        3.1.3 意象完善阶段第58-62页
            ①工作内容第59页
            ②思维特征第59-61页
            ③构思表达第61-62页
    3.2 生态构思激发策略第62-68页
        3.2.1 技术与经验第62-64页
        3.2.2 方法与技巧第64-68页
            ①再造性构思第64-65页
            ②创造性构思第65-68页
4 ”低技术生态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第68-91页
    4.1 基本概念第68-73页
        4.1.1 技术特征第69-70页
            ①本土化第69页
            ②低技术第69页
            ③经济性第69-70页
            ④环保性第70页
        4.1.2 应用价值第70-71页
        4.1.3 美学意义第71-73页
            ①体现自然美法则第72页
            ②建筑文化的方言第72-73页
    4.2 设计策略研究第73-77页
        4.2.1 整体性策略第73-74页
        4.2.2 材料策略第74页
        4.2.3 设计结合气候策略第74-77页
    4.3 类型示例第77-91页
        4.3.1 原生态建筑第77-87页
            ①海草房第77-79页
            ②干阑第79-81页
            ③生土建筑第81-87页
        4.3.2 乡土建筑第87-91页
            ①乡土空间的生态构思第87-88页
            ②乡土形式(构造)的生态构思第88-89页
            ③乡土材料的生态构思第89-91页
5 ”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第91-110页
    5.1 基本概念第91-97页
        5.1.1 技术特征第93-94页
            ①适宜性第93页
            ②高效性第93-94页
            ③场所化第94页
        5.1.2 应用价值第94-95页
        5.1.3 美学意义第95-97页
    5.2 设计策略研究第97-99页
        5.2.1 技术策略第97-98页
        5.2.2 材料策略第98-99页
    5.3 类型示例第99-110页
        5.3.1 被动式设计建筑第99-104页
        5.3.2 普适性生态设计第104-110页
6 ”高技术生态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第110-132页
    6.1 基本概念第110-120页
        6.1.1 高技术·高技生态技术·高技术生态建筑第110-114页
            ①何为”高技术”第110页
            ②高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第110-113页
            ③高技生态技术·高技术生态建筑第113-114页
        6.1.2 技术特征第114-117页
            ①新材料技术第114-115页
            ②新结构技术第115-116页
            ③逻辑性、标准化、轻质化第116-117页
            ④计算机控制技术第117页
        6.1.3 应用价值第117-118页
        6.1.4 美学意义第118-120页
    6.2 设计策略研究第120-122页
        6.2.1 能源策略第120页
        6.2.2 模型辅助设计策略第120-121页
        6.2.3 计算机辅助设计策略第121-122页
    6.3 类型示例第122-132页
        6.3.1 技术至上的”高技术生态建筑”第122-127页
        6.3.2 ”软高技”生态建筑第127-132页
7 生态构思与建筑文化发展第132-145页
    7.1 生态构思所展现的人文启示第132-137页
        7.1.1 环境意识第133-134页
        7.1.2 地域文化第134-135页
        7.1.3 共生思想第135-137页
    7.2 生态构思的发展前景与示例第137-145页
        7.2.1 泛绿色建筑第137-138页
        7.2.2 生态智能建筑第138-140页
        7.2.3 仿生建筑第140-142页
        7.2.4 未来系统第142-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9页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世珩刻书研究--以《暖红室汇刻传奇》为核心
下一篇:基于设计型学习(DBL)的小学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