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已有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本文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生态城镇化理论综述 | 第17-25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17页 |
2.1.2 生态城镇化 | 第17-19页 |
2.1.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关系 | 第19页 |
2.2 生态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生态文明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环境承载能力理论 | 第21页 |
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概述 | 第21-25页 |
2.3.1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 第21-22页 |
2.3.2 关于物质进行合理变换的观点 | 第22-23页 |
2.3.3 关于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观点 | 第23页 |
2.3.4 关于生产废料循环利用的观点 | 第23-24页 |
2.3.5 关于保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3.1 我国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2 我国生态城镇案例的分类 | 第26页 |
3.3 我国生态城镇建设案例分析 | 第26-29页 |
3.3.1 新城建设型生态城镇:中新天津生态城 | 第26-27页 |
3.3.2 工业改造型生态城镇: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 第27页 |
3.3.3 低碳主导型生态城镇:厦门集美低碳生态城 | 第27-28页 |
3.3.4 科技型生态城镇: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 第28-29页 |
3.3.5 老城与新城协同发展型生态城:上海南桥新城 | 第29页 |
3.4 案例分析总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4.1 我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 第30-32页 |
4.1.1 生态城镇化建设没能实现生态化和个性化目标 | 第30-31页 |
4.1.2 生态城镇化建设偏离了人本化这一核心 | 第31页 |
4.1.3 生态城镇化的建设循环利用特征不明显 | 第31-32页 |
4.2 我国当前生态城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发展模式粗放 | 第32页 |
4.2.2 城镇化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盲目造城现象 | 第32-33页 |
4.2.3 唯GDP至上,招商引资环境准入门槛较低 | 第33页 |
4.2.4 绿色消费理念不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 第33-34页 |
4.2.5 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落后 | 第34-35页 |
第5章 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5-45页 |
5.1 国外生态城镇化建设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5.1.1 英国:注重城镇的整体规划 | 第35-36页 |
5.1.2 美国: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36页 |
5.1.3 德国:建立科学生态建设体系 | 第36页 |
5.1.4 日本:全民参与 3R措施 | 第36-37页 |
5.1.5 经验借鉴总结 | 第37页 |
5.2 加快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 第37-45页 |
5.2.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明观 | 第37-39页 |
5.2.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 | 第39-40页 |
5.2.3 拓展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竞争力 | 第40-42页 |
5.2.4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生态产业链 | 第42-44页 |
5.2.5 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监督保障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