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第14-19页 |
(一)关于南方局的研究 | 第14-16页 |
(二)关于南方局领导下的报纸研究 | 第16-17页 |
(三)关于南方局报人及其群体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四、概念辨析 | 第20-23页 |
(一)南方局 | 第20-21页 |
(二)报人和群体 | 第21-23页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南方局报人群体的形成 | 第25-59页 |
一、萌芽(1931—1937) | 第25-33页 |
(一)恽逸群与上海“记者座谈” | 第26-30页 |
(二)胡愈之与《世界知识》特约作者 | 第30-33页 |
二、发展(1937—1949) | 第33-46页 |
(一)范长江壮大“青记”和国新社 | 第33-38页 |
(二)夏衍创建并发展《救亡日报》事业 | 第38-44页 |
(三)《新华日报》在重庆不断壮大“友军” | 第44-46页 |
三、成因试析 | 第46-59页 |
(一)抗战军兴、国共合作是前提 | 第46-49页 |
(二)苏联援助是必不可缺的外部条件 | 第49-51页 |
(三)战时通货膨胀、失业问题是经济诱因 | 第51-53页 |
(四)激烈的报业竞争提供了生存土壤 | 第53-55页 |
(五)过硬的专业素养是内在优势 | 第55-59页 |
第二章 南方局报人在国统区的组织布局 | 第59-90页 |
一、组织核心:周恩来 | 第59-70页 |
(一)周恩来的宣传布局 | 第60-64页 |
(二)周恩来的用人方针 | 第64-68页 |
(三)周恩来的办报策略 | 第68-70页 |
二、三线布局 | 第70-82页 |
(一)“左”倾冒进导致的惨痛历史教训 | 第71-73页 |
(二)南方局报人的三线办报 | 第73-76页 |
(三)“以社会的方式进行的”第三条战线办报 | 第76-82页 |
三、组织管理 | 第82-90页 |
(一)管理方式 | 第82-85页 |
(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积蓄 | 第85-90页 |
第三章 南方局报人的群体特征 | 第90-126页 |
一、整体面貌分析——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华商报》(复刊时期)、《救亡日报》和国新社为例 | 第90-99页 |
(一)性别比例 | 第91-93页 |
(二)籍贯分布 | 第93-95页 |
(三)留洋情况 | 第95-96页 |
(四)中共党员所占比例 | 第96-98页 |
(五)学历和年龄 | 第98-99页 |
二、共通的精神气质 | 第99-106页 |
(一)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 第100-104页 |
(二)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 | 第104-106页 |
三、基本的办报共识 | 第106-112页 |
(一)以“讲真话”为核心 | 第106-110页 |
(二)报纸“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 第110-112页 |
四、多元的职业身份 | 第112-126页 |
(一)流动办报 | 第113-121页 |
(二)多重身份和多种工作 | 第121-126页 |
第四章 南方局报人的新闻实践 | 第126-150页 |
一、以专业精神办革命报刊 | 第126-138页 |
(一)精心开展报纸经营工作 | 第126-130页 |
(二)战地新闻蓬勃开展 | 第130-134页 |
(三)新闻创新有声有色 | 第134-136页 |
(四)与读者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 | 第136-138页 |
二、新闻宣传和统战工作互为表里 | 第138-143页 |
(一)新闻界的统战工作 | 第139-141页 |
(二)跨界别的统战工作 | 第141-143页 |
三、新闻宣传服从政治需要 | 第143-150页 |
(一)坚持党性原则 | 第143-146页 |
(二)新闻服从政治 | 第146-150页 |
第五章 南方局报人群体的消退及其办报基因的传承 | 第150-174页 |
一、消退(1949—1957) | 第150-156页 |
(一)报纸改组 | 第150-153页 |
(二)报人星散 | 第153-156页 |
二、消退历史背景初探 | 第156-165页 |
(一)“执政后的不适” | 第156-159页 |
(二)“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受到批判 | 第159-162页 |
(三)民营报业的消失 | 第162-165页 |
三、南方局报人办报基因的赓续——以《南方日报》创刊为中心的考察 | 第165-174页 |
(一)南方日报首任总编辑为什么是曾彦修 | 第166-168页 |
(二)原华商报人的转变与适应 | 第168-170页 |
(三)南下干部和原华商报人的关系 | 第170-171页 |
(四)《南方日报》风格的形成 | 第171-174页 |
结语:历史坐标中的南方局报人 | 第174-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205页 |
附录 | 第205-223页 |
重庆《新华日报》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 第205-211页 |
《救亡日报》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 第211-213页 |
《华商报》(复刊时期)报人情况统计简表 | 第213-217页 |
国新社社员情况统计简表 | 第217-2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223-224页 |
后记 | 第224-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