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古气候演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1-24页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2-15页
        1.2.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22页
        1.3.1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P/T界线及其附近古气候演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3 红层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5 论文实际工作量第20-22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2-24页
        1.4.1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第22页
        1.4.2 恢复陆相P/T界线附近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历史第22页
        1.4.3 明确鄂尔多斯盆地的红层成因与时空分布第22-23页
        1.4.4 提出研究区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沉积模式第23-2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4-33页
    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第24-27页
        2.1.1 鄂尔多斯盆地前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第24-25页
        2.1.2 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第25-27页
    2.2 地层分布特征第27-33页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27-29页
        2.2.2 地层分布特征第29-33页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第33-52页
    3.1 层序地层界面研究第33-37页
        3.1.1 前人层序划分方案第33-34页
        3.1.2 层序划分方法和层序界面识别依据第34-37页
    3.2 层序格架的建立第37-52页
        3.2.1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第37-41页
        3.2.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第41-42页
        3.2.3 沉积层序的叠加样式第42-44页
        3.2.4 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分析第44-50页
        3.2.5 沉积充填演化第50-52页
第4章 古气候、古环境恢复与演变第52-83页
    4.1 古气候、古环境的判别标志第52-54页
        4.1.1 粘土矿物第52-53页
        4.1.2 元素地球化学第53-54页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第54-56页
        4.2.1 样品采集第54-55页
        4.2.2 测试方法第55-56页
    4.3 测试结果第56-65页
        4.3.1 井下样品测试结果第57-63页
        4.3.2 石川河剖面样品测试结果第63-65页
    4.4 古气候、环境恢复第65-78页
        4.4.1 古盐度第66-68页
        4.4.2 古氧化还原条件第68-71页
        4.4.3 古气候第71-77页
        4.4.4 有机地球化学第77-78页
        4.4.5 古气候环境演化规律第78页
    4.5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附近气候环境演化全球对比第78-83页
第5章 红层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第83-100页
    5.1 红层简介第83-84页
    5.2 红层沉积特征第84-93页
        5.2.1 岩石学特征第84-86页
        5.2.2 矿物学特征第86-90页
        5.2.3 红层地球化学特征第90-93页
    5.3 红层成因第93-97页
    5.4 岩石成色机制第97-100页
第6章 沉积相类型与分布规律第100-123页
    6.1 沉积相类型和识别标志第101-112页
        6.1.1 冲积扇相第102页
        6.1.2 曲流河与辫状河相第102-104页
        6.1.3 三角洲相第104-111页
        6.1.4 湖泊相第111-112页
    6.2 沉积相纵向演化序列第112-114页
        6.2.1 垂直物源方向沉积相连井剖面分析第112-113页
        6.2.2 平行物源方向沉积相连井剖面分析第113-114页
    6.3 层序-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114-118页
        6.3.1 SLSC1(石千峰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第114-115页
        6.3.2 SLSC2(刘家沟组、和尚沟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第115-116页
        6.3.3 SLSC3(纸坊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第116-117页
        6.3.4 SLSC4(延长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第117-118页
    6.4 沉积相模式第118-120页
    6.5 生储盖组合类型、分布特征第120-123页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附录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首饰行业互联网现有模式思考与转型探究
下一篇: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