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祁连古大洋俯冲带碎屑锆石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及项目依托 | 第10-15页 |
| 1.2.1 北祁连造山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2 地质背景 | 第17-30页 |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 2.1.1 研究区位置与交通 | 第17-18页 |
| 2.1.2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 2.2.1 区域地层 | 第19-23页 |
| 2.2.2 岩浆岩 | 第23-25页 |
| 2.2.3 蛇绿岩 | 第25-26页 |
| 2.2.4 高压变质岩 | 第26页 |
| 2.3 北祁连山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26-30页 |
| 2.3.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6-27页 |
| 2.3.2 大地构造演化 | 第27-30页 |
| 3 野外地质工作 | 第30-33页 |
| 3.1 样品的采集 | 第30-31页 |
| 3.2 野外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 4 锆石年代学 | 第33-79页 |
| 4.1 锆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 第33-34页 |
| 4.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 4.3 锆石形态特征 | 第36-38页 |
| 4.4 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38-44页 |
| 4.4.1 洋-陆汇聚阶段沉积岩 | 第38-42页 |
| 4.4.2 陆-陆碰撞造山阶段沉积岩 | 第42-44页 |
| 4.5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第44-79页 |
| 4.5.1 区域岩浆事件 | 第44-47页 |
| 4.5.2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第47-79页 |
| 5 结论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