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8-9页 |
一、约谈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理论依托 | 第9-17页 |
(一) 时代呼唤:风险社会下行政任务的转变 | 第11-13页 |
(二) 理论支持:“服务行政”的引导 | 第13-15页 |
(三) 倒逼机制:公民行政参与的要求 | 第15-17页 |
二、揭开行政约谈的面纱——概念与类型 | 第17-28页 |
(一) 行政约谈的概念 | 第17-22页 |
(二) 行政约谈的类型 | 第22-28页 |
1.决策参谋型 | 第24页 |
2.纠纷协调型 | 第24-25页 |
3.违法预警型 | 第25-26页 |
4.执法和解型 | 第26页 |
5.督办处罚型 | 第26-28页 |
三、旧貌还是新颜?——行政约谈的法律属性 | 第28-34页 |
(一) 行政约谈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行政行为 | 第30-31页 |
(二) 行政约谈是非权力性的行政行为 | 第31-32页 |
(三) 行政约谈是行政事实行为之行政指导的表现方式 | 第32-34页 |
四、行政约谈异化的挑战:强制化及过度化 | 第34-41页 |
(一) 行政约谈强制化 | 第34-38页 |
(二) 行政约谈过度化 | 第38-41页 |
五、他山之石:台湾地区的警察约谈与行业警示 | 第41-46页 |
(一) 警察约谈 | 第41-43页 |
(二) “公平会”之行业警示 | 第43-46页 |
六、行政约谈的法治化路径 | 第46-53页 |
(一) 端正基本理念 | 第46-47页 |
(二) 确立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1.依法行政原则 | 第47页 |
2.信赖保护原则 | 第47-48页 |
3.比例原则 | 第48-49页 |
(三) 推动程序立法 | 第49-50页 |
(四) 完善救济制度 | 第50-53页 |
1.行政诉讼 | 第51页 |
2.行政赔偿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