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 第16-24页 |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 第16-20页 |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 第16-18页 |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 第18页 |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第18-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的可行性 | 第21-24页 |
(一)注重人文关怀 | 第22页 |
(二)重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 | 第22-23页 |
(三)关注个体幸福感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 第24-30页 |
一、教育理念狭隘 | 第24-25页 |
(一)学生观片面 | 第24-25页 |
(二)预防观滞后 | 第25页 |
二、教育内容片面 | 第25-27页 |
(一)忽视主观幸福感 | 第26页 |
(二)忽视积极认知的引导 | 第26-27页 |
(三)缺少积极人格的塑造 | 第27页 |
三、教育环境消极 | 第27-30页 |
(一)家庭环境 | 第28页 |
(二)学校环境 | 第28-29页 |
(三)社会环境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心理学解困路径探析 | 第30-40页 |
一、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一)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 第30-31页 |
(二)形成主动的预防观 | 第31页 |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1-36页 |
(一)培育积极的认知方式 | 第31-33页 |
(二)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 第33-35页 |
(三)挖掘积极的人格特质 | 第35-36页 |
三、塑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6-40页 |
(一)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 | 第37页 |
(二)打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 第37-38页 |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