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直线电机论文

基于交叉耦合的双自由度平台协同控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2页
        1.2.1 轮廓控制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交叉耦合控制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精密运动平台扰动抑制及同步策略第14-30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双工件台系统组成第14-15页
    2.3 直线电机概述第15-17页
        2.3.1 直线电机原理第15-16页
        2.3.2 直线电机控制技术第16-17页
    2.4 直线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第17-18页
    2.5 扰动分析及补偿第18-25页
        2.5.1 直线电机扰动来源分析第18-20页
        2.5.2 扰动的模型辨识第20-23页
        2.5.3 扰动抑制第23-25页
    2.6 同步控制策略及仿真第25-28页
        2.6.1 同步控制概略第25-27页
        2.6.2 Y向电机同步控制设计第27页
        2.6.3 Y向双电机仿真第27-28页
    2.7 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基于交叉耦合的精密运动平台轮廓控制第30-40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交叉耦合控制概述第30-33页
    3.3 两种不同结构的比较第33-34页
    3.4 系统稳定性分析第34-37页
    3.5 仿真和比较第37-38页
    3.6 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任意轨迹跟踪的轮廓误差估计方法第40-62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基于圆弧和直线插补方法的轮廓误差估计第40-42页
    4.3 基于任务坐标的轮廓误差估计第42-47页
        4.3.1 原理分析第42-43页
        4.3.2 仿真及分析第43-47页
    4.4 基于牛顿迭代的轮廓误差估计第47-52页
    4.5 基于搜索优化的轮廓误差估计第52-61页
        4.5.1 算法原理分析第53-57页
        4.5.2 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第57-58页
        4.5.3 仿真和分析第58-61页
    4.6 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系统实现及算法验证第62-77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系统组成第62-69页
        5.2.1 上位机第64-65页
        5.2.2 IC6主卡及VxWorks第65-66页
        5.2.3 VME总线第66-68页
        5.2.4 运动控制卡第68-69页
    5.3 实物实验第69-76页
        5.3.1 同步实验第69页
        5.3.2 圆轨迹跟踪实验第69-72页
        5.3.3 玫瑰线跟踪实验第72-74页
        5.3.4 心形线跟踪实验第74-76页
    5.4 小结第76-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负极词“任何”的允准条件
下一篇:TAK1抑制剂NG25增强阿霉素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