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酸盐去除四溴双酚A及中间产物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TBBPA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TBBPA的基本性质 | 第11-12页 |
1.2.2 TBBPA的降解及中间产物 | 第12-13页 |
1.3 高铁酸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高铁酸盐的特性 | 第13-15页 |
1.3.2 高铁酸盐去除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高铁酸盐的实际应用 | 第16-17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2.1.2 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2.2 TBBPA去除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2.1 TBBPA和高铁酸钾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2.2 TBBPA去除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1-25页 |
2.3.1 TBBPA检测 | 第21-22页 |
2.3.2 有机中间产物检测 | 第22-23页 |
2.3.3 无机产物检测 | 第23页 |
2.3.4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3.5 臭氧浓度检测方法 | 第24页 |
2.3.6 高铁酸钾浓度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铁酸钾去除TBBPA规律研究 | 第25-38页 |
3.1 高铁酸钾去除TBBPA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3.1.1 高铁酸钾投加量 | 第25-26页 |
3.1.2 TBBPA初始浓度 | 第26-27页 |
3.1.3 pH值 | 第27-29页 |
3.1.4 温度 | 第29-30页 |
3.2 共存物质对去除TBBPA的影响 | 第30-36页 |
3.2.1 阳离子 | 第31-33页 |
3.2.2 阴离子 | 第33-34页 |
3.2.3 NOM | 第34-35页 |
3.2.4 共存物质综合影响 | 第35-36页 |
3.3 反应过程急性生物毒性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高铁酸钾去除TBBPA中间产物特性研究 | 第38-59页 |
4.1 无机中间产物特性研究 | 第38-48页 |
4.1.1 溴酸盐的生成情况 | 第38-39页 |
4.1.2 溴离子的生成情况 | 第39-48页 |
4.2 有机中间产物特性研究 | 第48-55页 |
4.2.1 有机中间产物生成特性分析 | 第48-51页 |
4.2.2 有机中间产物生成途径分析 | 第51-55页 |
4.3 以二溴苯酚为例的中间产物分析 | 第55-58页 |
4.3.1 TBBPA去除过程中二溴苯酚的生成量 | 第55-56页 |
4.3.2 二溴苯酚去除效能和脱溴水平研究 | 第56页 |
4.3.3 二溴苯酚去除过程急性生物毒性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高铁酸钾优化工艺去除TBBPA研究 | 第59-75页 |
5.1 高铁酸钾强化工艺研究 | 第59-64页 |
5.1.1 批序式投加高铁酸钾强化工艺 | 第59-62页 |
5.1.2 增加高铁酸钾投量强化工艺 | 第62-64页 |
5.2 高铁酸钾/臭氧联用工艺 | 第64-68页 |
5.2.1 预氧化方式的确定 | 第64-66页 |
5.2.2 臭氧投加量的确定 | 第66-68页 |
5.3 高铁酸钾/过氧化氢联用工艺 | 第68-72页 |
5.3.1 预氧化方式的确定 | 第68-70页 |
5.3.2 药剂投加量的确定 | 第70-72页 |
5.4 高铁酸钾优化工艺对比优选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